正文 第三章 分流教育和雙語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係(2)(2 / 3)

(三)漢語課程教學要求

所有用英語編寫教材的學科,教師在課堂上都采用英語講課;用母語編寫教材的學科,教師采用母語講課。英語為第一教學語言,學校裏除母語課和道德課用母語講授外,其餘課程一般都用英語講授。數學、科學和大部分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語教學,隻有與基本價值觀的培養有關的課程才用母語教學。

如用華語教授《好公民》,用華語(和英語)教授《儒家倫理》、《佛教知識》,用馬來語教授《伊斯蘭教知識》。

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相關的基礎知識,而且保證了雙語的學習水平。

(四)雙語課程教學計劃

新加坡的英語教學絕大多數是從幼兒園開始的,使用美國或加拿大出版的啟蒙教材。小學根據國家教育部課程發展署的規定使用某種教材。1991年修訂新大綱後,強調以交際為主,提倡發展兒童智力,啟發邏輯思維,培養聽說讀寫等各方麵的能力。

新加坡教育法規定,學前準備階段招收年滿5周歲的兒童,學製為一年。一年的學前準備階段是為部分兒童進入十年製的特別輔助計劃學校的小學而設立的。其目的是幫助兒童獲得使用英語與母語的技能,並向他們教誨亞洲人的價值觀念。該階段的教學還將幫助兒童為小學的正式教育階段做好準備。

基礎教育包括小學1~4年級,入學年齡為6周歲。該階段的重點是基本的讀寫能力與計算技能,其核心課程是英語、母語和數學。近80%的教學時間用於核心課程,以幫助學生在兩種語言能力與數學方麵奠定良好紮實的基礎。小學5~6年級為定向階段。學生根據各自的能力分別進入三種語言流學習。

定向階段的6年級末,所有學生都參加修訂過的小學畢業考試,合格者進入中學階段。根據考試成績和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興趣,學生分別進入三種課程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進入四年製的特選課程與快捷課程,其餘學生則進入4~5年的普通課程。特選課程為有學術能力和語言才能的學生提供同時學習具有高級水平的英語與母語的教育。快捷課程是為具有學術傾向的、將在中學學習英語和母語的學生設置的。與特選課程流學生不同,該課程流學生學習作為第一語言的英語,而母語則作為第二語言。考慮到部分學生學術性傾向較弱,目前,普通課程又分為普通學術性課程和普通工藝性課程,供學生選擇。中學之後的大學主要用全英語講授,第二語言主要在中小學完成。

(五)雙語課程的教學方法

新加坡雙語教學以素質教育為本質,把傳授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融為一體,采用交際教學法,培養學生多問、多思、多想象的習慣。交際語言教學也稱概念功能法,其特點是在注意語言結構的同時,更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就高校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用功能交際法,主張啟發式或討論式的教學方式。通常課堂氣氛是比較熱烈的,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參與討論總體的教學目標。教師一般較尊重學生的情感或價值觀念,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來說教師隻是幫助者或顧問。在他們的教學大綱中,把語言教學置於文化背景之下,教授語言的同時,更要有意識地傳授對象國的文化知識。教學是一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師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討論問題時都能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學生的觀點對,教師則服從於學生。

因材施教的教育分流製度

教育充分體現平等,是新加坡的和諧之源。新加坡教育實行分流製度,即通過考核,將一部分學生從普通教育轉入職業教育。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都麵臨分流。隻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為數不多的大學可以授予本科及以上學位,因此隻有少數學生能夠一路升入大學。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將新加坡的教育體製稱為“精英教育”。

新加坡人認為,“精英教育”的含義是因材施教,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學生開發潛能、找到平衡點。因此,很多人對職業教育感到非常滿意。人們將教育理解為讓每個人發揮自身才能,而不是製造學曆歧視。他們所理解的平等並非結果的平等,而是機會上的平等。政府還計劃在未來12至18 個月幫助1萬名工人,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使他們有機會賺取更高的薪金。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新加坡國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誠信、融合、平等、和諧的理念。

新加坡教育的特點之一是“分流教育”,其實質是一種區別對待學生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新加坡建國後的一段時間,教育模式和學製都暴露出一些問題,造成國家教育投資的浪費,還引發了諸多家庭和社會問題,六年製小學的輟學率一度達到11%,中學達到19%。教育改革由此引發,結果是實行“分流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製度形成於1979年的新加坡新教育體製(NES)改變了原“6·4·2”(小學6年、中學4年、大學預科2年)體製所要求的所有學生必須在相同時間內完成相同課程的模式,實行因材施教的分流製度,並把普通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機地融入其中。分流分為小學分流和中學分流。

分流就是經過考試和考核,將普通教育中的一部分學生分流到技能教育的序列中,實際形成了普通教育與技能教育的雙軌製。分流的時間為小學四年級結束、小六畢業和初中畢業,共三次分流,這三次分流決定了一個學生甚至一生的工作走向和發展前途。

小學為六年製,前四年為基礎學習階段,除雙語學習外,著重接受數學和其他科目的學習。小四考試後進行第一次分流,約20%的學生進入EM1班(英語母語1),70%進入2班,10%進入3班。雖然把學生分成三類,但每年考試後都可以再進行調整。比如1班的差生調到2班,3班的優秀生調到2班等。這樣分班的結果無疑給學生增加了壓力。小六離校考試為第二次分流,考試科目是數學、科學、第一語文和第二語文,按總成績排出名次。約10%的優等生接受特別課程教育,50%接受快捷課程教育,40%的學生學習普通課程,著重於職業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