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階段的六年級末,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小學畢業考試,即小六會考,合格者進入中學階段。根據考試成績、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興趣,學生分別進入三種課程學習:1)“特別雙語課程”,約占總體學生的10%;即會考成績最優秀的10%學生,可以兼修兩種語文,用四年時間完成中學學習任務,英語和母語均維持平等的“第一語文”程度;2)“快捷雙語課程”, 約占30%以上的學生;他們兼修兩種語文,用四年時間完成中學教育,但英語為第一語文,母語為第二語文;3)“普通(學術/工藝)雙語課程”, 占40%以上的學生,他們兼修兩種語文,用五年時間完成中學教育。
初級學院、理工學院以及大學的教育媒介以英語為主,設有第二語文的課程。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義決定了教育政策的決策製定者首先選擇兩種語言而非一種語言來實施教育,尊重各民族文化,發展其優良部分,同時,又強調促進各民族的相互溝通和融合,使各民族能團結和睦、共存共榮。因此,新加坡人選擇了具有中立性,又有助於國際貿易和科技傳播的英語作為通用語。同時強調了通用語的工具性功能和民族語的情感性功能。這些種種都體現了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獨特性的巧妙的選擇。
但是,自1987年以來,新加坡在小學定向階段的EM2課程以及初中的快捷課程和普通課程都規定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和教學用語,把母語作為第二語言,即意味著母語隻是一門語言課程,而不是用作教學用語。這對學生平衡、順利地掌握雙語是不利的,導致了一種不平衡的雙語現象,學生成了功能性的單語人。同時加劇了新加坡以英語作為優勢語言,弱化母語的趨勢,不利於保留民族文化和東方傳統價值觀。近年來新加坡政府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失去母語也就失去了民族根的可能後果。因此,政府近年來大力發展華文教育,發起了華語運動,以改革有失的雙語教育製度。他們采取一係列的措施鼓勵學生學習華語。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教育舉措,它使每一個接受教育的新加坡人能更容易地實現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又使新加坡各族人民維護住了他們東方傳統文化的根。
新加坡中小學的雙語教育與分流教育的結合的教育體製,使學生不僅能在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
二、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與借鑒
國際課程促進協會和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的第一屆世界課程大會,華東師大課程所所長鍾啟泉教授在大會做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與行動》的演講。他指出,中國內地正在開展從“控權”到“賦權”,從“大一統”到“多元化”的新型課程文化的創造。由於舊有課程文化所造成的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礙和陳規陋習,目前,課程改革麵臨諸多迫在眉睫的問題,主要有:1)重點中學政策問題。今天,重點學校的幽靈還在中國大陸遊蕩。在課程改革時代,“辦好每一所學校,培養好每一個學生”應當是基礎教育責無旁貸的使命,因此,重點學校政策必須停止;2)教師專業化的定位問題。教師專業化建設正經受著“工程化”驅動“專業化”、“行政化”驅動“專業化”、“技術化”驅動“專業化”的幹擾和支配;3)研究性學習的困境。現行的研究性學習思路封閉、內容幹癟、混淆視聽,存在功利主義與精英主義、知識主義與技能主義、活動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傾向。
中國的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施全民素質教育,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提升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單從這一點來看,雙語教學與分流教育相結合的成功做法有必要在教育改革實施中進行探索。
(一)示範高中的辦學應明確高素質的精英教育的方向
1.精英教育的成功與否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是一個國家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從中國教育的國情出發,示範高中總量、質量要從嚴把關,作為優質教育資源應全力以赴辦好高中,與初中部徹底分離,而且要國家扶持,讓社會每一個階層的最優秀學生不分貧窮、富有,都有平等地接受精英教育的機會;應杜絕將示範高中作為“搖錢樹”,搞變相創收或成為政府“減負”的基地。
中國在這方麵也不乏成功的探索。福建省2001年省級教科研課題階段研討會期間,福州八中作為福州最優質學校的代表和被考察對象,從 1998年開始創建示範高中時,與初中部脫鉤,高中每一年級從8個教學班擴大到 14 個班,隻有少數繳費生,實行學分製,包括必修課與門類齊全的選修課,2002 年就達到 112門課程,研究性學習頗具特色。
2.精英教育應麵向未來,走向世界。鄧小平同誌提出教育的三個麵向可以說是站在世界的視野來關注中國的教育發展。精英教育的目標應定位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示範高中如何適應這一要求應努力探索,使精英教育麵向未來,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