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分流教育和雙語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係(3)(3 / 3)

下麵以石室中學的成功探索為例。

2003年廈門市“十五”首期校長提高培訓期間,在考察四川石室中學時,深深體驗到精英教育是如何麵向未來,走向世界的。成都石室中學是中國名校,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學(漢代),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英才輩出,包括前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等六位中科院院士。王紹華校長說:“重點中學出成績是一種必然,這是政府大投入與政策傾斜的結果,升學率的 100%應不是目標,這是規定動作(姑且用體操用語來打比方),還應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我們有自己的自選動作,在實驗性、示範性、開放性上下功夫。”

石室中學的辦學特色:1)高中實行學分製,包括必修課與門類齊全的選修課,修完學分可提前畢業,可提前參加高考;2)進行雙語教學,除英語外,各學科每周開一節用英語為教學語言的課,提高學生各科的英語水平,體現了名校辦學麵向世界的理念;3)與國外名校進行師生交流,已經實行了17 年。第 3 條確實很有特色,學生進了石室中學,等於取得了到國外名校就學的通行證,外籍教師來校任教,校內教師到國外任教,為期各一年,使得雙語教學能夠落到實處。因此,學生的外語能力特別突出。在高三畢業班中,就設置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留學班,畢業後直接到國外上大學,並設有“國際交流部”直接開展國際交流事務。

3.改革高校招生製度,為高素質的精英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高素質的精英教育需要高校招生製度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否則,應試性的精英教育將難以改變。在這一點上可以參照歐美著名學府的做法,劃分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進行單獨招生考試,不僅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加強綜合能力的評價和考核,使示範高中的教育真正走向高素質的教育。

(二)進行雙語課程教育的可行性探討

石室中學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示範高中進行雙語課程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對於其他高中和初中實施雙語教學的可行性是存在的,比如采用原版教材開設科學課程選修課,如美國最權威的研究性學習教材《科學探索者》可采用原版與中文版相結合的形式,但其中很重要的條件是對教師的培訓。

(三)其他高中和全部小學、初中應走向全麵的素質教育

精英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一個國家全民素質的提高更多的要依靠實施全麵的素質教育。而我國目前是所謂的“精英教育”是犧牲大部分學生的素質教育為前提,即所有的中小學都在全力以赴地培養“精英”。培養出來的所謂的“精英”的“品質”還是會考試,其他素質是很難令人樂觀的。

從均衡發展的觀點來說,高中除示範高中外不再評級,初中、小學也不應有示範、達標的評定。因為這些評估經常以教學成績作為主要杠杆,使參評學校更加追求功利,因為追求升學率是所謂的社會效益和辦學效益最直接體現。而真正的課改的核心——課堂教學改革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隻有小部分學校、小部分教師在做,總讓人覺得新課程理念很難大麵積付諸實踐。針對學校的各項評估不僅重複,而且要應付很多教育以外的評估檢查,浪費了時間,占用了學校有限的資源。所以基礎教育應走向全麵的素質教育,否則中國的素質教育可能要走很多彎路,耗費的時間和成本都是巨大的。

綜合實踐的課程應引起重視並得到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應在活動類課程下工夫,讓學生社團活動麵向全體學生,積極的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改革考試、招生製度,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過程,從知識、能力層麵來說,是一個不斷產生學習層次差異的過程;學生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發展,從考試層麵來看,成績衡量的隻是知識、能力。以分數為惟一杠杆作為中考、高考的招生依據,是新課程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我國正在探索考試改革以推進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同時應借鑒新加坡及歐美教育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考察,新加坡高中招生就很重視學生社團活動能力評價及各種競賽、比賽情況的參考。

在應試還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素質教育往往成了一種附屬品,追求考試成績往往成為一所學校快速成名的捷徑,教育往往喪失其最核心的價值——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新加坡應試的成分很濃,但新加坡的分流教育體現了教育更關注人的不同層次、不同層麵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