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比,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考慮。
第一,義務教育階段從小學六年級末進行第一次水平考試,對小學進行評估。進行市級統考,考試科目為語文、英語和數學三門功課。成績作為對初中教學評估的參考依據,使初中教學評估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義務教育階段從中學八年級末進行第二次水平考試,也是對初中的第一次考試評估。進行市級統考,考試科目為語文、英語、數學、科學、社會,考試成績占90%,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約占總成績的10%。根據學生考試成績,進行合理分流:1)其中成績相對較差的約占 20%的學生八年級考試後不再升入九年級。因為從知識、技能的角度來說,這些學生升入普高的機會微乎其微,可直接進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2)10%的優秀生進入示範高中預備班(一年),有利於更全麵的發展,以後直升本校高中;3)其餘學生,到九年級參加中考。
第三,義務教育階段中考,也是對初中的第二次考試評估。進入九年級的學生,中考為市級統考,考試科目為語文、英語、數學、科學、社會;初中招生時,考試成績占90%,綜合實踐活動占10%,可製定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突出引導學生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提供考核和競賽的機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第四,高中招生及教育。采取示範高中在一定區域內學生自主報考的辦法,在八年級完成招生。九年級學生參加示範高中以外的普高招生統一考試。不僅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加強綜合能力的評價和考核,使一般高中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全麵的素質教育。
新課程實施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載體,但新課程的實施如果在教育資源配置、考試評價、師生評價製度不改革的情況下,那麼新課程必將產生城鄉之間、優質校與一般校之間更大的兩極分化,應試教育對教育健康發展的毒害將產生嬗變,使素質教育進一步被扭曲,那麼我們的基礎教育很難對提升國家競爭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形式多樣的雙語教學課堂
聖公會中學曾經開展過“Speak Standard English Week”(講標準英語周)活動,在這段時間裏全校都禁止講“Singlish”。一旦有同學被逮到說“Singlish”,老師就會在他身上貼一個“小哭臉”圖,以示他觸犯了規則;隻有當他抓到了另外的同學,才能洗清他說“Singlish”的“罪責”。在這個星期內,老師沒有任何教學任務,大家隻是在課堂上玩許多有關英文詞彙的遊戲。例如,“拍賣行”這個遊戲的目的,就在於鼓勵同學們大膽地在班上講英語,並且練習“描述”和“推銷”的方法。班上的每位同學都要準備一樣東西,但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然後大家輪流到講台上對自己的東西進行描述,讓別的同學競相出價,最後用紙做的“錢幣”買下。一名中國學生把一袋從中國帶來的牛肉幹用報紙包好,並對大家說:“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food,you are not able to study well without eating it since it can provide you energy and nutrition。Moreover,it is very precious,it comes from China!So buy it now!(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品,沒有它你就沒用能量學習、運動。而且這還是從中國帶來的,非常獨特,大家快買吧!)聽了他的一番描述,大家都非常興奮,競相出高價要買下我的東西。經過一番激烈地拍賣,這名中國學生以高價賣出了自己的東西。後來,當老師和同學發現那隻不過是一包牛肉幹時,都忍不住大笑起來。老師說:“You are too exaggerated,but good description and sellings kills!”(你講得也太誇張了,但是說得很好!)後來他們組贏得了最多的成交額,成了班上的冠軍。
新加坡的華文教學方法與英文相似。
在華文課上,老師會盡量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並把授課內容安排得生動有趣。有時同學們可以聽相聲、看電影;有時老師會給大家唱漢語歌。由於學生們的華文基礎不夠紮實,華文老師會在教授全國統一教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強詞彙、寫作等內容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