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學校還常常組織一些寓教於樂的輔助教學活動。學校華文部的老師們普遍認為,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學生提高華文水平是十分必要的。為此聖公會中學開展了一係列的比賽。
閱讀報告比賽:要求同學們在假期裏閱讀兩至三本規定的書,開學後參加全校統一的閱讀報告比賽,題型是單項選擇題,內容完全出自書中。
即興演講比賽:以年級為單位,每班隻能選一名學生參加,每名選手在抽到題目後有一分鍾的準備時間,然後要在禮堂的講台上大聲演講。
另外還有辯論賽、作文比賽,等等。
總而言之,聖公會中學的語言教學活動就是新加坡語言教學的一個縮影,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語言教學的特色。
與新加坡的課堂相比,中國國內的語言教學要沉重許多。
中國的課程以“容量大,內容深”而著稱:一間不太大的教室裏有時有七八十個學生擠在一起,而且個個坐得板直,老師在前麵講得不亦樂乎。一堂課下來,學生們不但聽得頭暈腦脹,而且抄筆記抄得手腕酸痛。這樣下來,許多學生都對語言課尤其是英語,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
除此之外,老師所講的內容也大體局限於課本知識,因為對於一個有近百人的擁擠環境來說,任何討論、表演等課堂活動都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
如果拿中新兩國的“雙語教學”作比較,就不能忽略兩國的人文環境差異。首先,新加坡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華語。雖然華語是第二語言,但它的影響力毫不遜於英語。在新加坡,主要報紙都有英語和華語兩種版本,電視有中英文兩種語言的頻道,甚至於華語廣播電台也比英文的更受歡迎。而在中國,除了一些沿海的發達城市,大部分孩子都是從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咿咿呀呀地念ABC,除了課堂上接觸的一點點英語外,他們幾乎沒有機會更深入地掌握英語。一出校門,英文早就被拋在腦後,忘得一幹二淨了。要學好一門語言,單純靠教室裏或課本上傳授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就算去再多的課外輔導班、強化班也是無濟於事。它隻能提高一時的考試成績,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環境對語言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就像我們新學了一句“How do you do?”,如果沒有機會說,也隻能是紙上談兵,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它才合適。
其次,兩國人口相差甚遠。在新加坡開展“雙語教學”要比在中國可行得多。因為這種差異,考試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在新加坡,無論英文、華文都有口試,而在中國,一支筆再加上一張薄薄的試卷,就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在中國幾十萬的考生中挑選“精英”,中國的教育工作者除了“筆試”兩個字之外似乎別無選擇。可這些經過一輪又一輪“大浪淘沙”後勝出的“強者”。
要變革中國的語言教學,重中之重是要轉變全民的思想觀念。在新加坡,政府十分提倡終身學習理念。七十多歲的納丹總統就專門聘請了老師補習華文。每年,新加坡都要頒發“終身學習獎”給那些求知心永遠不老的老年人。
雖然社會環境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頗深,但學校這個擔負著育人使命的地方,在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創新。新加坡的課堂氛圍很好,學生們不僅在娛樂中就輕鬆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一種靈活的思考方式。如果這種寓教於樂的方法能在中國大麵積地推廣,那些在課堂上睡覺的孩子也會睜開眼睛,認真聽課了。比如說,在中國的英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多和學生們做一些遊戲,看看電影,唱唱歌,然後讓他們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等。
最後,我國的學校也應該逐漸轉移英語教學的重點。目前我國英語教學過於注重語法知識,輕視學生的口語訓練,以至於大批的學生都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因此,改變“啞巴英語”勢在必行。中國的英語老師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教學方法,把“聽說讀寫”中的“說”這一環放在首位。隻有學生能夠運用英語自如交流,他們才會逐步獲得英語語感,從而有助於其他三個方麵的學習。再說,學會一門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日常應用。新加坡的大多數人雖然華語寫作能力不佳,華語口語也稱不上完美,但他們卻具備與華人進行交流的水平。當然英語教學的使命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會說,還要說得標準,說得流利,而且聽力、寫作、閱讀等方麵也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