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與時俱進的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1)(1 / 3)

《賣火柴的小女孩》精彩課堂實例

倡導教師在多元設計取向下積極構建新課型,使教學走出一元模式。課程改革推進至今,課堂教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課程設計越來越精致,課堂教學也呈現百花齊放之勢。然而,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人們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我們精心打造的小學語文課堂卻不盡如人意?教師又該如何設計教學,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和新加坡《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設計,透視當前我國課堂教學的某些現狀,解析原因。

一、案例呈現

教學設計一:

環節一: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如:今年的大年夜你們是怎樣過的?你從課題中知道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環節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像或錄音呈現內容,請學生聽後用簡潔的言語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3.學習生字詞。

環節三: 精讀課文,深化體驗

1.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再讀課文,小組裏交流。說說哪些地方的描寫讓你最感動?

2.小女孩的命運是悲慘的,從那些地方體現出來呢?

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四次幻境,體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3.指導學生在反複閱讀和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體驗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情。

環節四: 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在拓展部分,設計如下問題:

1.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慘,你們可以為她改寫命運嗎?

2.《賣火柴的小女孩》深受各國小朋友的喜愛,其中小女孩四次幻想更是全篇的精華。回家後將部分內容講給弟弟妹妹聽。

3.比較以前學過的賣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和現在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他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學設計二:

環節一:熟悉課文,感受課文

1.簡述課文內容;

2.學生朗讀(兩名學生各讀半篇課文);

3.學生講述感想(一至二名)。

環節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學生說出他們認識或聽說過的一些生活陷入困難的小朋友的故事(例如:希望工程的小學生);

2.引導學生提出幫助窮困小朋友的辦法;

3.分級進行創作漫畫、招貼、電台廣播文稿、寫信、詩歌、標語等等(活動前先說明規則),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了解幫助窮困小朋友的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

4.各組代表報告。

二、比較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很多小朋友並不陌生的一篇著名童話,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改編、收錄了這篇童話,但在入選課文時,新加坡教材內容相對簡單:全文隻有400字,比中國翻譯的內容少一多半。案例一是大陸的教學設計,案例二是來自新加坡的。中國、新加坡兩位老師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設計的不同,可以折射出當前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設計取向一元化、教學方法單一化、作品分析模式化。

比較中,可以看出當今的小學課堂還存在以下不足,包括:

1.設計取向一元化

關於設計取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存在知識取向和認知取向的分野;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存在社會需要取向與自我實現取向的頡頏。中國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圍繞知識教學展開的,也兼顧學生的情感體驗。整節課教師領導學生在閱讀分析中體驗、感悟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教者濃墨重彩地詳悉了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的種種幻象,學生隨著教師的指引,在反複閱讀中感受,在深入分析中體驗。

不足體現在:教師重視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學生思維加工的過程以及學生“思考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自我實現需要的關注甚微,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創新品質沒有得到關注和發展。像這樣以知識傳授為主導的設計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還是相當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