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與時俱進的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1)(3 / 3)

應試教育的弊端使得教師的設計以知識取向為主,追求知識的記憶、複製和再現,內容是物化了的知識,課堂是封閉的課堂,教學是單一的、線性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也被狹隘地窄化為高分高學曆。素質教育則強調要以三維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的全麵發展為訴求,課程設計要能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整合,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並促進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全麵發展。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擴大自己的課程視野,充分闡釋課程教材的潛能,增大課程教材的表現空間。所以,教師要從多元取向的角度去設計教學,使素質教育的理念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2.課型設計不拘一格

現代教育中,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建構主義理論從多種視點給教學模式的改進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新課改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引入新課型,改革課堂教學。

關於素質教育需要怎樣的新課型,這裏有七種課型:即以探究為主導的課型,以合作為主導的課型,以自主建構為主導的課型,以對話為主導的課型,以體驗為主導的課型,以生成為主導的課型和以問題為主導的課型。另外,實際教學中,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開發出了以主題整合為主導的課型,以活動為主導的課型,以創新為主導的課型等。不同的課型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需要不同的設計思路。需要教師從本真的教育教學環境出發,補充引入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不同方麵的能力。

3.學習方式二元互補

學習方式分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有意義的探究學習兩種,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最常見的方式,但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鋪天蓋地都是接受學習的方式,學生隻需要空出他的腦袋,去裝書本和老師提供的知識,為了保證學生能在考試中,精確地複製和再現這些知識,老師們如庖丁解牛般地肢解課文,精心分析,精確講解,在考試的聚光燈下,在教師的手術刀下,進入學生視野的不再是一篇篇整體的課文,而是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片段。

針對這種狀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綱要倡導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所以,對於那些具有很強的現實感或能喚起學生問題意識的課文,或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的課文,可以用探究教學的方法,在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聯係,尋求聯結點,以問題或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合作探究。在綱要中,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二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教學中,老師們也不該厚此薄彼,我們應發揮二者的互補功能:一方麵,既需要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以便在短時間內積累豐富的知識,另一方麵,我們也需要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以利於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是藝術,課堂是詩化的生活。開放的、富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修煉人的內在心智,提升人的外顯素質,促進人的能力發展。教師要打破一元取向的定勢思維,跳出分析模式的條條框框,發掘課程潛能,創生課程內容,開發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課程,讓課堂教學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