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與時俱進的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2)(1 / 3)

“奇怪”的“島嶼”坐式的課堂教學

進入新加坡的小學教室,你會感到自己仿佛在高空中俯瞰太平洋——“島嶼”星羅棋布:每間教室基本由六七個小“島嶼”組成。不同的教室,根據老師與學生的構思,其“島嶼”形態也各異:“T”形、方形、倒“八”字形……但以足球球門形與“F”形較為常見。每個“島嶼”由七至八張小桌組成,一個“島嶼”就是一個組。以每個學生能看到白板上的字為原則,在每個“島嶼”與“海水”的缺口處有一台電腦。

一、學生歡喜

這種“島嶼”形式,學生是如何評價的呢?下麵是對新加坡的兩個小學高年級(4~6年級)班級,共80名學生進行的調查(其中一個班屬學業優等班,另一個屬學業中下等班)。

這些去年還是以傳統的兩人一組、“一”字式課桌排列方式端坐於教室裏的學生,一致認為以“島嶼”而坐,可使課上的討論變得容易而迅速。以前,當老師布置討論時,同學們得搬動桌椅,或是扭轉身體與腦袋,隻聽見教室裏一片挪動桌椅的嘈雜聲,坐著也很不舒服;討論時,兩人麵對麵擠在一張桌子上,手腳都放不開。而現在,根本用不著挪動桌椅就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與同學們展開討論。相比以前的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現在每組七人左右,人數相對增加,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老師布置的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

特別是在做專題作業時,這種以“島嶼”而坐的方式優勢就更加明顯。因為專題作業一定要求以組為單位,集體創意、構思、找資料與製作,那麼這些小組成員無論上下課與否,都可不必出座位,也不必與他人調換座位,就可直接分工合作,直接利用自己座位旁的電腦,上網查找資料,方便而快捷。

一位來自單親家庭的女學生說道,這種以“島嶼”而坐的形式,讓她覺得有朋友,有安全感,心不必像以前那樣感覺空落落的,不會做功課時還可以一起討論。還有同學說,原來兩人坐在一起說話,老師有時不易發覺,而現在要說話,旁邊會有人來揭穿並製止。

二、老師應和

那麼,作為教育管理者、引導者的老師是怎樣看待這種以“島嶼”而坐的方式呢?大多數老師認為,這種方式易於學生討論。

除此之外,它有利於老師控製和管理學生。

以前一進教室,隻覺得整個教室都是學生,有點“眼花繚亂”;現在分組而坐,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有位老師的班級有五個小“島嶼”,即五個小組,她讓各組學生為自己的小組命名,原則是好聽而別致,然後用圖畫的方式表現並設計出一張積分表,張貼於教室前麵的報欄中。老師根據各小組的日常表現(包括學習與品行)決定各個小組的積分情況。這樣一來,分散在各小組中那些懶惰調皮的學生,會因為麵臨著來自組裏其他幾位組員爭取加分的心理壓力而努力學習,而榮譽感也會驅使優秀生自發地幫助後進生。無形中,整個班級的凝聚力得到加強,同學之間的聯係更加密切,老師對課堂紀律的控製也相對容易一些。

但也有老師指出,新加坡小學每班人數在40人左右,分組而坐,會增加學生說話的機會,不利於老師對課堂紀律的管理,如果像西方那樣,全班人數控製在20~25人左右,情況可能會好一些。

三、“奇怪”坐式的延伸

為了控製課堂紀律,小學低年級(1~3年級)的老師在分組而坐的基礎上,又想出了一種新的“吃果果”的坐式。

如果你從低年級的教室門前走過,你一定會經常看到一群小朋友盤膝端坐於白板前的地上,呈眾星拱月狀圍在老師的身邊,聽取老師在白板前的講解與演示。為什麼要這樣上課呢?

新加坡的任課老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上課時間一長(新加坡小學生連續上五個小時的課,兩個半小時後才有30分鍾的休息時間),有些小學生就會心不在焉,坐在側對著白板的學生,就會利用座位的便利與其他小組的同學擠眉弄眼。老師讓他們集中坐在前麵,縮短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外,低年級小學生個頭小,所占空間不大,也為眾星拱月式坐法提供了便利。這種眾星拱月式坐法適合於非寫字時的教學,特別是老師用大圖書給小朋友講故事時,他們會看得更仔細、聽得更真切。如果是寫字教學,一般在原桌椅上進行。

四、“奇怪”坐式的由來與遠景

這種以組而坐的“島嶼”式座次排列,是新加坡教育部在組織校長與教師去美國參觀訪問後,基於對新加坡教育的遠景——“重思考的學校,好學習的公民(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的思考而借鑒實施的。目的是讓學生以這種方式來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合作學習,最終達到創造性地學習。這是新加坡教育部門一貫鼓勵創新思維的又一具體體現。近年來,這種以組而坐來排列課桌的教室數量正處於不斷上升趨勢。

寓教於樂的課外輔導活動

新加坡的學生一直以來都麵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所以,為了分數,學生也在拚命“啃課本”,不僅在學校裏努力,回家還要去上補習班。但新加坡政府官員認識到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而這兩者正是新加坡21世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新加坡前教育部長張誌賢表示:要對學校課程進行檢討,積極推動思維技巧、獨立學習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於是,新加坡教育部先著手改革大學入學製度。新加坡新的大學入學製度不僅擴大了招生範圍,使更多的人可以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而且修改了評價的辦法,使評價標準更全麵,更科學。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說的那樣:“新的入學標準旨在宣揚新的學習觀念和積極態度。它在保留現有教育製度的優點的同時,也引進了有助於改善和鞏固孩子們的教育的新元素,在二者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所以,新的入學標準也向社會傳遞了一種信號,即僅有書本知識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這就必將給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帶來一場新的革命。新加坡的教育是充滿活力的,也是充滿創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