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加坡小學三年級教室時,發現了很多新鮮的設置。教室裏麵養了烏龜、小魚,還有給它們喂食的小瓶,這是科學課老師讓他們學習的內容。教室前後的牆上鑲著張貼板,學生的作業或手工作品可以隨時貼上,隨時取下。當他們的作品被展覽時,他們就很自豪。教室裏的桌椅很輕巧,易搬動。每間教室的桌椅擺放都不盡相同。有的圍成四個正方形,有的擺成幾個梯形,有的全班圍成一個圓,這些都是根據不同教師上課的需要隨時調整的。新加坡教育部規定每個教學班不準超過45人,人數少的班隻有十幾人。所以,學生們在教室裏有很大活動餘地。
在新加坡也有“看教學”,就是校長每年都要聽每一位老師講一次課。評課的標準是新加坡教育部早就定好了的,而且做成了一張打分、寫評語的表格。最後,校長在表格上依據標準對課作出評價,形成書麵意見,並與老師交流。
比如,老師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課程所涉及的目標是否通過學生的活動達到的?學生在被提問時是否被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他們不讓老師用灌輸的方式。老師講的話多而學生沒有活動的課就是失敗的。老師必須讓學生有興趣去學,必須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會新東西。
以上提到的教學活動都是在課堂內的體現。另外,還有課程輔助活動(簡稱CCA)。這些活動包括:音樂類的古箏班、手鈴班、華樂班(中華傳統樂器演奏班,簡稱“華樂班”)、合唱班、舞蹈班;體育類的足球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等;科學類的有機器人製作;還有男女童子軍組織等等。學生在活動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也將被寫入他們的成績單,這對引導學生發展特長和各項素質的和諧發展無疑是最好的“指揮棒”。課程輔助活動的教學質量也是新加坡教育部考核學校的重要標準之一。
其實,這一項活動最初叫作課外活動(簡稱ECA),後來新加坡教育部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更名為課程輔助活動。開展這些活動的花費是很大的,全部由新加坡教育部支出。參加哪一項課程輔助活動完全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知識學科設置的局限性,是符合個性化教育的原則的,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各項潛能。
除了常規性的課程輔助活動,新加坡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這些都是極好的“生活教育”。
比如,“賣舊貨”。學生以班為單位,收集起自己家裏不要的舊東西,如衣服、玩具、飾品、文具等等,有時也有他們自己在科學課上種的蔬菜或自己家裏做的食物。在每學期末的那一天,學生就在學校餐廳裏擺起自己班級的攤位;然後,就以各種方式叫賣,推銷自己的產品;當看到某些商品不容易賣出時,就會適當降低價格,直到賣出為止。這一天,學校是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附近的居民都可以來買東西,老師和學生自己也會買。鍛煉了孩子們求生存、做生意的本領,讓他們懂得討價還價。班裏把這一天賺的錢全部交給學校,由學校用來幫助貧困的學生,或獎勵表現出色的學生。
新加坡的一所中學又呈現了一次精彩的教學活動。那是一班學美術的學生。老師問他們有什麼理想,他們說想去法國遊覽,因為那是藝術之國,曆史悠久。可是,沒有錢作路費,怎麼辦呢?於是,老師問:“你們有什麼辦法賺錢呢?”他們想了想,說:“我們會畫畫。”於是,他們就畫了很多的畫,擺在展廳裏公開向社會出售。經過一番努力,他們果然籌到了去法國的錢。終於,這些孩子在一個假期裏實現了他們的“法國夢”。這件事轟動一時,讓學生和老師振奮,也讓全新加坡人振奮。
另外,每年完全由學生想點子為老師們慶祝教師節,學校組織學生到野外露營,到敬老院或孤兒院做義工等等,都是很好的責任意識培養和生活鍛煉。
在新加坡看到的這些充滿創意的教學活動讓我們想到我們的教學現狀。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45分鍾課堂之內,那麼45分鍾之外呢?我們可以做的是不是更多?
一、課外輔導活動的培養目標和組織形式
新加坡的教育雖然注重考試,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指標,但和中國卻有很大不同,在課外活動方麵給學生更大的空間。新加坡的學校一般上午上主課,下午大多是各類課外輔助活動,共有幾十種之多。學校規定每個學生必須至少選一個課外輔助活動小組,並且要記學分(新加坡的大學生隻有擁有了課程輔助活動的分數才能入住學生公寓)這些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也開發了他們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