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與時俱進的課堂教學與教育實踐(2)(3 / 3)

所有的課外輔助活動強調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比如說,通過體育來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公平的態度及團隊精神;藝術表演給學生培養一種親切感及對多種族社會中豐富的文化遺產的欣賞能力;製服團體活動通過向學生教授自恃力、順應力、紀律意識及服務他人的意識,把學生培養成良好的社會公民。除對學生價值觀的教授之外,課外輔助活動也把學生打造成具有企業家精神、勇於冒險的態度和欣賞美的能力的綜合人才。

除了課外輔助活動之外,學校也鼓勵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領導課程、冒險露營、社會的禮儀工作室和包括在CDP 之內的多種生活技巧研究會等。新加坡的中小學還規定,學生課餘時間還必須參加一定的社區服務。每參加一次記一次學分,湊滿一定的分數才能過關。旨在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成服務精神。該項計劃包括六個方麵的活動:

1.“好朋友”計劃:即以個人或小組幫助某同學功課,找原因,安排複習。

2.關懷與分享計劃:勸說同學捐玩具給不幸者,捐錢物給災區或難民。

3.擔負校內領導責任:高年級學生監督彼此言行並關照低年級同學。

4.到福利收容所和兒童組織服務:即根據年齡安排不同活動,如小學生可邀請不幸者參加各種慶典,中學生則幫助處理家務和協助不幸者參加體育活動等。

5.清潔環境計劃。

6.各種臨時服務:這些活動可結合道德教育課的內容來安排,使學生從中培養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習慣,增強社會責任心和公民義務感。

新加坡近年來還興起組織中小學生赴海外浸儒的活動,意在讓學生除了掌握書本知識之外,給孩子們創設更多的生活體驗環境,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生活中去體驗,去感受。

二、新加坡:課外活動也能拿學分

新加坡注重提高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該國教育部將原有的“課外活動”改為“課程輔助活動”,並規定了相應的獎勵分標準。

新頒布的“課程輔助活動”是學生全麵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參加了校外組織活動的獎勵分,都可計算在課程活動成績裏,但學生必須先參加學校的主要課程輔助活動,才能為校外的活動爭取獎勵分。如果他們在參加了校外活動後,卻不願意參加校內同樣活動的話,也不能獲得獎勵分。

新加坡教育部校外課程輔助活動的計分原則是:代表受教育部承認的組織參加與專題計劃、表演和比賽等,可得1分;除完成目前所居社區的參與計劃,另外完成30小時的社區服務,可得1分;代表受教育部以上機構認可組織參與國際項目、演出或比賽等,可得2分。同時規定,參加純屬交流、禮儀性質或私人交際活動的不得得分。

三、新加坡課外活動貴族化——帆船高爾夫進校園

近年來,一些花費較高的體育運動項目,諸如帆船、高爾夫球以及保齡球等紛紛出現在新加坡校園裏,成為中小學生熱衷的體育課外活動。

新加坡的聖希爾達小學為了使學生們的課外活動更加多樣化,在幾年前成立了一個帆船俱樂部。盡管參加帆船訓練所需要的花費比其他課外活動高出許多,但這似乎並沒有對學生們構成障礙,參加俱樂部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價值4000新元(約2萬元人民幣)的帆船進行每星期一次的訓練,學校也與國家帆船中心建立聯係,專門為那些希望進一步提升駕帆技術的學生提供額外訓練課程。此外,新加坡務立中學的老師們發現,許多青少年喜愛保齡球和高爾夫球運動,於是學校在3年前開辦這些課程,並把保齡球列為學校的正規課外活動。

其實,這類“貴族化”的課外活動,僅添置“行頭”就花費不菲。正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林宗翰是在3年前參加帆船俱樂部的,仔細計算後發現,這3年僅花在這項課外活動上的費用就近3000新元(1.5萬元人民幣左右)。他的開銷包括:救生衣(120新元)、靴子(30新元)、駕駛帆船時的整套服裝(70新元)、手套(20新元)以及每3個月所需繳付的190新元額外訓練費用和參加比賽的報名費20新元等。雖然類似保齡球這樣的活動,學校和教練並不規定參加的學生要自備用具。但大部分同學都願意自費購置用具。正在上初中的黃弈澍就自己買了兩個各價值250新元的保齡球,另外還有保齡球鞋、球袋、手指保護膜和保齡球擦亮油等,加起來約700多新元。除了參加學校的訓練,黃弈澍每周在課餘還要和朋友相約到球場上玩五六場,花費是50新元左右。

價格雖高,但學生們卻都覺得受益其中,家長們也表示支持。上小學六年級的劉美怡說,她剛開始學帆船時很害怕,尤其是遇到強風時,要控製和穩定船身對她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她覺得自己克服了恐懼心理,變得更加自信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