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位於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一個富庶國家,已躍身為“亞洲四小龍”之列。然而,新加坡令世人矚目的除了它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以外,其國民素質以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更是令世界各國感到汗顏。新加坡能從一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時局動蕩、種族紛爭的島國,如鳳凰涅盤般木地在東南亞崛起,成為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的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具有高水平的思想道德教育。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公民道德教育,通過不斷改進學校德育方法和內容,使其從一個道德敗壞、騷亂不斷的島國一躍而成政局穩定、公民和諧、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國家。實踐證明,新加坡的學校德育是富有成效的。同時,新加坡是個以華人為主的多元種族社會,華人占70%左右,並和我國同為亞洲國家,都麵臨著東西方文化的衝擊與碰撞,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滲透與侵蝕;新加坡崇尚儒家文化,注重用儒家倫理的精華去塑造其國民的品性,與我國有相似的文化根基與德育內涵,因此新加坡的國民教育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有相似之處。
新加坡實施的是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一體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新加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公民。
新加坡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新加坡地處歐亞大陸的連接地帶,特殊地理位置及東西方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了它獨特的文化氛圍。新加坡盡管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麵積很小的城市國家,但它科學的政體模式,繁榮的經濟發展、高質量的生活水準、高標準的國民文化教育等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年裏,它就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尤其近些年,世界各國的城市都被暴力、凶殺、吸毒等危害青少年身心的陰影所籠罩,而新加坡卻以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治安環境獨樹一幟,使其成為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國家。究其原因,除政府施行嚴格的法律、法規治理國家以外,就要歸功於教育的成功了。在眾多教育舉措之中有一條,新加坡非常重視對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並把學校道德教育的成功與否和國家的存亡聯係在一起。由此帶來了公民較強的社會公德心和自律能力,青少年的犯罪率為世界上最低。
一、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
由於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多文化的社會,各方麵的矛盾衝突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價值觀之間的衝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促進社會的進一步融合,新加坡政府於1991年公布了“共同價值白皮書”,提出了五大價值觀: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植,尊重個人;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在新加坡教育規劃署編的《公民道德標準》中也曾規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建立在不斷擴展的人際關係基礎上,由個人延伸到社會和國家。
1992年,新加坡小學開始使用《好公民》教材。開設這門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以下素質的好公民:“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維護組成社會的家庭;提倡種族和宗教間的寬宏大量和相互體諒;協商解決問題的美德。”其目標體現為四個方麵:“向學生灌輸適合新加坡的東方價值觀;訓練學生的道德判別能力;教導學生處世待人須為他人設想的道理;使學生明白身為年輕公民的責任。”中學也以此為藍本展開公民道德教育,開設了《新公民學》和《公民與道德》等課程。
目前,新加坡中學的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善良的性格、強健的體魄、優良的習慣、愛國愛民的意識及各民族互助合作的精神,以期成為完好優秀的青年,藉以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
可見,新加坡的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良好的、有用的和忠誠老實的好公民,而且特別強調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忠於祖國方麵的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內容
1.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
小學的《好公民》由課本、作業、教師手冊、活動安排和視聽教材等部分組成,其內容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階段,共劃分為六個層次。它總體上遵循從個人到家庭、學校、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和全人類的發展順序,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小學一年級的道德教育以“個人”為中心,包括自知、好習慣、健康、禮貌、安全、愛家、孝順、友愛、仁愛、愛校、尊師、服從、守秩序、清潔、勤學等 15 個德目。
小學二年級的道德教育以“家庭”為中心,包括好習慣、禮貌(關心家人)、安全、愛家、孝順、友愛(珍惜手足之情)、仁愛、愛校、尊師、勤學、勤儉、誠實、守時、勤勞(幫助做家務)、自律、互助、尊重等 17 個德目。
小學三年級的道德教育以“學校”為中心,包括健康、愛家、愛校、服從、勤學、互助、尊重、個人衛生、知足、敬老、守規(遵守校規)、和諧、睦鄰、恒心、毅力、勇敢、體諒等 17 個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