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1)(2 / 3)

小學四年級的道德教育以“鄰居”為中心,包括禮貌、孝順、友愛、尊師、刻苦、節儉、探究、勤勞、互助、尊重、敬老、和諧(與各民族鄰居和諧相處,參與社區的各種活動)、恒心、毅力、勇敢、和睦、容忍、正義、感恩、尊敬等 20 個德目。

小學五年級的道德教育以“國家”為中心,包括健康、禮貌、孝順、自律、尊重、守規、體諒、合作、公德心、守法、愛國、勤奮、民主、了解、質樸等 15 個德目。

小學六年級的道德教育以“世界”為中心,包括自愛、仁愛、愛校、勤學、尊重、和諧、睦鄰、體諒、合作、愛國、了解、服務、犧牲小我等 13 個德目。

2.中學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

根據上述五大共同價值觀,新加坡教育部頒布了《公民與道德教育大綱》,要求所有的中學必須按照大綱的規定來實施道德教育。而且在該大綱中,又進一步闡述了中學道德教育的五大價值觀,即國家利益高於社區利益,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家庭是社會的基礎;支持社會、尊重個人;珍視團結、防止衝突;實現種族和宗教平等和睦。從新加坡中學道德教育的五大價值觀可以看出,其中學的道德教育比小學更進一層,實現了由個人道德培養轉向公民道德培養,增強了對學生國家精神、團結精神以及犧牲精神的培養,這些精神的培養有利於新加坡的青少年成長為新加坡的良好公民,從而為新加坡的和平、穩定做出貢獻。但是,新加坡中學的道德教育除了加強對學生公民道德的培養外,還重視學生的個人修養,中一、中二的道德教育課主要重視的還是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和品德修養,而中三、中四的道德教育課才以公民和社會意識的培養為主。總之,新加坡中學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圍繞著培養良好品德、發揮個人潛能、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發揚社區精神、加強對文化與宗教的認識、培養獻身國家建設的精神等七個方麵展開的。

從新加坡的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上看,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對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培養順序是其道德教育內容的主要特點。同時,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也受到西方國家道德教育的影響,比較注重對未成年人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但是其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與西方國家的公民道德教育內容是有很大差別的。西方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強調個人利益的,而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則是強調國家利益的,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個人的利益要被舍棄掉。

三、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的途徑

1.日常行為準則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門認為,體現社會道德要求的日常行為準則教育是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為了使道德教育落到實處,新加坡還製訂了嚴格的《學校規則》。規定學生不準抽煙、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塗寫牆壁、賭博、破壞公物、說粗話、喊叫、吵架、說謊、偷竊、浪費水電、在走廊或階梯上亂跑;女生不準穿超短裙,不準戴耳環和首飾;男生不準留長發。不準穿太短太小的短褲等。每天早晨必須參加莊嚴的升旗儀式、高唱國歌、朗誦誓言。誓言的內容是:“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語言、宗教的異同,團結一致地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願為實現國家的幸福、繁榮與進步而共同努力。”下午放學還要舉行降旗儀式、唱國歌。通過一係列行為準則的學習和強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

2.公民教育課

中小學公民課是必修課,但不是考試科目,其教學目的是按照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對少年兒童進行社會生活準則、道德責任、種族和諧和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等公民意識教育。公民課程教材由課本、作業、教師手冊、視聽材料組成。

比如小學1~3 年級教材以連環畫方式為主,4~6 年級以生活實例為主。教材內容取材於國內外的古今故事,其中的將相和、木蘭從軍、蘇武牧羊和嶽飛精忠報國等,便是取材於中國的曆史典故。教師手冊向教師提示了每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活動的具體項目以及課後活動等。為了保證小學的道德教育能夠取得較好效果,各小學都設有由校長兼任主任的道德教育教研室,並且挑選好教師擔任這門課的教學。學校中的其他教師也應當向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並把道德價值觀念教育貫穿於自己的教學中。

3.生活教育課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對小學公民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進行了一次檢查,設計了“生活教育”課 ,把公民課和曆史 、地理教學結合起來,既進行道德教育,又進行社會教育。從1974年起,新加坡小學開設了生活教育課,代替了原有的公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