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1)(3 / 3)

生活教育課的教育目的是:1)幫助學生認識建設國家的目的和意義,認識自己作為忠實的、愛國的、認真負責的和守法的公民的義務;2)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國家是怎樣發展的,更好地了解本國的地理環境;3)幫助學生理解和評價東、西方傳統中的合理因素;4)引導學生認識人與社會的關係,進而認識社會和世界的關係。使他們將來能夠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社會中和睦、融洽地生活。

存在的主要問題:1)生活教育教科書中介紹了引起道德衝突的各種情境。如果采用講故事的方法,用某些具體實例來說明解決道德衝突的辦法,而把抽象的道德概念的教學放在孩子智力發展的後一階段進行,效果會更好一些;2)低年級生活教育教科書的內容基本適當,但還應有較多的課文采取傳統故事或民間傳說的編寫形式,以灌輸各種必要的道德價值和觀念。高年級的課本看來是單調的、缺乏想象力的,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書中所要傳授的道德觀念與學生有關的體驗的聯係是很薄弱的;3)教師在學校和個人生活方麵,並沒有像生活教育教學大綱規定的那樣,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的這類行為,給學生的思想造成了混亂,而且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好像課堂上所說的都是騙人的。因此,必須為教師製定正式的道德教育計劃,使所有教師都要在教育學院接受教育訓練。

4.課外教育活動

新加坡中小學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文體活動、尊老敬賢活動、義務勞動和文明禮貌月活動等。而且早在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就製定和推行了一項學生社區服務計劃,旨在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成服務精神。包括:1)“好朋友”計劃;2)關懷與分享計劃;3)負起校內的領導責任;4)到福利收養所和兒童組織服務;5)清潔環境計劃;6)臨時服務如春節慰問活動、慈善樂捐活動等。通過活動使學生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身體力行結合起來。有利於實行知行統一。

新加坡小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思想和集體觀念,加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除了每天都舉行莊嚴的升降國旗儀式外,每天都組織各類體育活動和音樂、戲劇等文藝活動、童子軍活動,還經常組織書畫、棋類、相聲比賽。學生必須有選擇地參加一定的校內外活動,活動中的分數記入成績冊。有課外活動主任專門負責此項工作。新加坡教育界認為,一切具有社會倫理性質的集體組織及其活動,都能在學校的道德教育中起積極作用,學校應當積極地開展和組織學生參加這些活動,並給予熱情鼓勵或采取各種方式予以指導。

5.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發揮社會環境的教育職能。他們認為,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社會各方麵要密切配合,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優良的社會環境。近年來,新加坡開展了清潔運動、植樹運動、禮貌運動、禁煙運動等活動,把新加坡建設成為整潔的花園城市;人們守紀律,有禮貌,社會風氣良好,這些都使青少年從中受到了熏陶。社會各界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給予大力支持。政府把學校、家庭、課外活動中心、社區機構、文化部門等組成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綜合體,通過電視、廣播、電影、報刊書籍等媒介向青少年進行教育,收到較好的成效。政府還禁止放映色情、凶殺和一味宣揚武打的影片,適當控製新聞報道中的凶殺內容,要求記者、作家、出版界自我約束,家長和教師以身作則,為少年兒童樹立良好榜樣。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徑豐富多樣,一種是課堂教學,堅持通過開設道德課,這種課堂教學既有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也有包含道德教育要素的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向學生講解係統的道德倫理知識;一種是課外活動,新加坡最有特色的課外活動是社區服務計劃,該計劃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服務精神,這種活動共包括幫助他人、關懷與分享、對他人負責、到福利院服務、清潔環境和機動活動等六個方麵,強調將德育目標貫徹到學校全部課程的教學和各項工作中,並且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形成全方位實施道德教育的格局;最後一種途徑是道德教育同生活規範與法規緊密結合,新加坡是一個法製嚴明的社會,其道德教育的過程也緊緊地與法律、規範相聯係,新加坡的每所學校都製定了與新加坡法律和社會公德相一致的學生日常行為準則,學生要像遵守法律一樣遵守這些行為準則。

6.各科教學的德育滲透

除德育課外,還充分發揮各科教學活動的“載道作用”和“滲透作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即借助於科學的方法把德育內容和具體的科學知識糅合在一起,在講授科學知識的同時,通過創設和利用學科知識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