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2)(1 / 3)

四、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啟示

(一)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

新加坡中小學在吸收東方儒家倫理精華的同時,也麵向世界,在引進西方較為先進的德育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建構了一套適應本國青少年發展需要的德育教學方法。主要有價值澄清法、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道德認知發展法等。這些方法並不是僵化的模式,為了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教師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如遊戲、討論、角色表演、參觀、訪問、辯論等,並廣泛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和手段。

新加坡地處東西方文明的交彙處,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學校德育既注重西方文化傳統,又大量吸收儒家倫理的精華。在教學方式方麵,新加坡十分重視吸取西方現代教學方式中的長處,注重東西方教育的結合,創造了許多可以借鑒的德育教育經驗。這些方法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麵。

1.文化傳遞法

所謂文化傳遞法,就是通過教學,把過去積累下來的某些優良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教師可以講故事、朗誦、直接問答、角色扮演和討論,使學生接受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它的目標是通過教學,把過去累積下來的知識、規則或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所傳遞的價值觀念。這種教學方法是以教師利用實例、生活事件、故事、詩歌等,引導學生進入所呈現的生活情境或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境中,並通過啟發、思考、問答、討論等活動教學法,使學生辨別正誤、知道是非,樹立起正確的道德思想。這種方法雖然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已作了較大的變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樣性和學生的參與,實踐證明,這種教育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具有較好的效果。新加坡小學道德教育曆來就重視德目的教學,1990年開始修訂的《好公民》教材列出了體現東方傳統價值觀的35個德目,分屬五個範疇,即:個人修養、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學校、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世界。低年級著重個人修養、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學校;高年級則擴展到個人與社會和個人與國家/世界。

2.設身處地考慮法

道德教育注意“人”與“己”之間的距離。這種教學法的目的是通過教學,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恐懼和不信任感,並鼓勵學生在評論之前,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不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而輕易下判斷。在教學上,通過家庭、鄰居、學校、朋友等的生活環境來分享共同問題的經驗,從了解別人的動機、立場開始,培養每個人關懷他人的良好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通過問答法、討論法或角色扮演法等,引導學生要有同情心,關懷和愛護他人,來達到教學目的。

3.價值澄清法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每天都要碰上許多價值的衝突和抉擇。此法的目標是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或別人的道德或價值觀。它強調道德或價值觀是經過自由選擇、反省和行動澄清出來的,而不是靠教導來獲得的,所以價值澄清重視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價值澄清法,本為美國的位斯·哈明所創,分選擇、珍視和行動三階段,七個步驟。新加坡人把它做了改造,變成五個步驟。即認清問題。找出各種可能的選擇;衡量各種選擇的利弊;考慮各種選擇的後果,做出選擇;珍視並願意公開所做出的選擇;根據自己的選擇采取行動。

4.道德認知發展法

這是引進美國德育學家科爾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學法,主要是通過討論道德兩難問題,了解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並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在教學上,采用道德兩難困境的討論,促使學生多方麵考慮,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法,說明原因,並聆聽及參考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而後作出選擇。其特點是通過教學刺激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提升道德認知層次,以增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人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由低層次循序漸進,每個階段都以不同的觀點作出道德判斷。另外,新加坡的學校道德教育,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遵循六項基本的原則:1)順情,即道德教育要動之以情;2)順理,即道德教育要曉之以理;3)順性,即依照學生的個性與年齡進行教育;4)順勢,即順應時勢,給予相應的道德教育;5)順利,即因勢利導;6)順真,即講真話,實事求是。

道德認知是決定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序,形成不同的階段,低階段更是高階段的先決條件,而高階段比低階段能處理更廣泛、更複雜的道德或價值問題。此法要求教師在決定教材之前,要預估班上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然後提供比學生現階段更高一階段的價值判斷的機會。課堂上,常常采用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多方思考,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法,說明原因,並傾聽及參考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而後做出選擇,以此達到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道德認知層次的提高等目的。

四種課堂教學方法並不要求每堂課必須全部采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道德認知實際,以及教學任務,靈活地取舍,或一種,或兩種,或多種,不拘套路。總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變學生被動受教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進而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是靈活使用的,如何取舍,需視哪一種教學法能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階段而定。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采用講述、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參觀、遊戲、實踐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視聽教具以加強教學效果。以上四種方法的普遍使用和對教師德育方法的六種要求,體現了新加坡在德育方法上的重大變革,其指導思想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並應用靈活多變的德育方法,大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