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要根據時代發展不斷改革學校德育課程
學校德育內容不是一經確定就永恒不變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隻有緊緊結合時代變化,及時做出調整,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新加坡的學校德育課程根據變化了的社會形勢,針對國家與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地進行改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經濟結構的分化,多種經濟成分的並存,必然造成人們價值觀的多樣化傾向。在這一新的形勢條件下,如何解決學校德育統一的主流文化價值與現實生活中家庭、社會產生的非主流文化價值的衝突問題,使學校德育的改革與發展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速度,這是我國當前學校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
五、新加坡中小學德育的總體特色
1.融合性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社會,華人占70%左右,其次為馬來人和印度人。由於地域狹小,缺乏自然資源,完全城市化的脆弱性促使新加坡的國民道德教育對東西方文化兼收並蓄。既學習西方重民主和科學、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保持灌輸東方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傳統。而且在東西方文化中,找到最適合新加坡發展的具體部分,並加以適度糅合或改造。比如道德教育的內容“共同價值觀”的提出:就是新加坡學校德育對本土既存的東方文化進行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東方文化中所蘊涵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現代化”、“新加坡化”,成為符合現代新加坡道德教育所需要的形式。與此同時,新加坡道德教育強調東方傳統的價值觀中的重人、重人際關係、重個人內心的精神修養和西方價值觀中的重民主、重科學、崇尚知識和理性相互取得平衡。比如,在顧及“社會為先”的同時,也能兼顧個人利益。這種平衡配合必將達到原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多次強調的“東方和西方的精華必須有機地融會在新加坡人的身上,儒家的倫理觀念、馬來人的傳統、印度人的精神氣質,必須同西方追根問底的科學調查方法和客觀尋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結合在一起。”在這種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道德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加坡青少年既具有謀生的本領又有做人的規矩。既懂得現代科技又保持著東方的倫理價值觀念,既倡導平等競爭和個人奮鬥,又奉行東方的集體主義和國家至上,這也是他們被稱為世界公民的原因。
2.人性化
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之所以富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完全從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出發的,極富人性化的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人性化的教材設計
從教材內容上來看,新加坡的德育教材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排除抽象的理論,注重實用性。以培養小學生的家庭價值觀為例,四年級的教材做了六項內容的安排:能通過幫長輩做事來表達對他們的愛與關懷;能說明家庭聚會的重要性;能舉例說明他們怎樣對老年人表示關懷;能接受祖父母和父母的勸告和教導;能以實例說明他們怎樣為家人著想;說明為什麼他們不應該做出有損家庭聲譽的事。
從教材形式來看,引人入勝、情趣盎然。
如《好公民》是以新加坡四個不同種族孩子的日常生活作為故事框架,盡量保持其連續性,卻又獨立成篇,同時適當穿插曆史故事、寓言和童話。版麵設計更是新穎、漂亮、充滿生活情趣,在視覺效果上大大衝淡了課程或多或少所具有的說教性。
(2)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
綜觀新加坡中小學的道德教育教學過程,都貫穿著以“學生為主體”這條主線,講究灌輸和啟發相結合。並且非常注重教學的活潑性、學生的參與性,全方位影響學生的身心。
比如小學的《好公民》課一般以情境設置導人,運用設身處地考慮法或文化傳遞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導入課文。當學生對課文內容了解完以後。教師會讓與文中人物有相似經驗的學生談他們的經曆與感想,也會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寓教於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完一課後,讓學生完成設在課文結尾的兩個問題——“大家想”以及《活動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的創意思維,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答案完全沒有固定,小組成員集思廣益,隻要言之有理即可。這樣,學生不僅是正確價值觀的自覺維護者,還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最終成為新的正確價值觀的塑造者。
(3)人性化的教學手段
新加坡中小學的道德教育無論課內課外,都普遍地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如幻燈片的製作、投影儀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恰到好處的運用,完全是從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信息量成倍地擴大,最主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願望,激發了學生的強烈的道德動機。這樣的教育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極富有活潑性和誘導性,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