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3)(3 / 3)

二、新加坡中小學國民教育的特色

在剖析新加坡中小學國民教育的目標、內容與途徑的基礎上可總結出其特色,主要有:

(一)國家意識主導性

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是經千百年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強烈的而穩定的感情。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有著悠久曆史文化、單一民族的國家來講,從培養國民對民族的認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則比較容易。但對於一個建國不久的小國,曆史較短,又是移民組成的多元文化社會,則是一個難題。新加坡恰恰屬於後者,但新加坡人一般都能熱愛自己的祖國,對新加坡懷有深厚的感情,並為新加坡的獨立、繁榮、富強而貢獻力量。這些與新加坡堅持不懈地培育國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意識是密不可分的。

新加坡政府和學者通常把愛國主義叫做“國家意識”,所謂“國家意識”就是人們對自己的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即一個人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認為國家是自己的國家,是自己生活所依持的國家,同時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是該國的一分子。他們認為,“國家意識是行為主體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發生情感上的結合,在心理上認為我是國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內部,國家也被內攝而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國家意識的灌輸就是要讓全體國民團結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旗幟下,為新加坡而奮鬥。所謂“新加坡的國家意識”即“一種新加坡國民獨特的氣質和精神,是一種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核心價值觀,它是一種鞏固社會和政治製度的信念。”在新加坡,培養國家意識,進行國家意識教育,實質上就是塑造什麼樣的“新加坡人”的問題。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講的,由於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新興國家,重視對新加坡人國家意識的培養,便是建設好國家的關鍵,“新加坡人是一個出身、成長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願意維持現在這樣一個多種族的、寬宏大量,樂於助人,向前看的社會,並時刻準備為之獻身。”新加坡政府和領導人重視國人的國民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在學校德育中始終堅持國家意識主導性,把它作為新加坡的建國之本和立國之本,看作是新加坡現代化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從而采取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就。

(二)傳統價值觀的創新性

新加坡是近年來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國家,把傳統道德價值作為抵禦西方消極影響的支柱。新加坡各級學校十分重視傳統道德教育,特別是注重向學生灌輸儒家倫理道德價值觀,使儒家倫理與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大促進了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國民素質的提高。

新加坡在國民教育中對傳統價值觀,一方麵揚棄它消極的一麵。例如提到儒家文化中的“三綱五常”時,揚棄不合時宜的“三綱”,傳揚“五常”。另一方麵不斷地對傳統價值觀作解釋,不斷創新傳統的價值觀。

1.儒家思想新加坡化

任何外來文化在他國被接受,都必須經過本土文化的“過濾”。新加坡根據現代化的需要,對各種文化做了比較、鑒別、分析、綜合後,決定從東方文化中做出取舍,奉行保持傳統文化精華,“並使之新加坡化”。儒家思想本土化主要體現在儒家倫理課程的開設。《儒家倫理》整個教學結構以東方價值觀為內容,以西方教育原理和方法為形式和手段,把浩如煙海的深奧哲理而且古文難懂的儒家經典,編成通俗易懂的教材。並對儒家倫理中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精華加以采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加坡的“共同價值觀”。

2.儒家思想現代化

所謂“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就是按照“為我所用”的原則,選擇儒家思想中有利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容,並通過現代語言的闡釋,使其“精神實質”不露斧鑿地融入新加坡文化之中。新加坡政府認為,儒家思想產生於古代中國鄉村的農業社會,而現在的新加坡是個城市化的工商社會,故儒學必須現代化才能與新加坡的現實相協調。新加坡的儒家思想現代化運動的內容,是對儒家思想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現代化、新加坡化。新加坡領導人及當代新儒家將“八德”的內容具體化,並賦予現代化和新加坡化的闡釋,使之成為新加坡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