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西文化融合性
新加坡國民教育中,東西方文化精華的融合性體現在國民教育內容上不照搬東、西方的文化傳統,在東方、西方文化中找出最適合新加坡發展的具體部分,並加以適度糅合或改鑄。具體地講,在發揚傳統價值觀的同時,新加坡對傳統東方價值觀進行不斷地解釋,使它能夠隨著時代的需要作出相應調整。
新加坡國民教育對東西文化兼收並蓄,實行東西文化相結合,既學習西方重民主和科學、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保持灌輸東方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傳統,把西方的科學求實精神與東方的倫理道德融合為一體,凡是有價值的,好的文化,都可能被新加坡兼收並蓄。在這種文化融合中成長起來的新加坡人,既有西方文化的長處又有東方文化的精華,既有謀生的本領又有做人的規矩,既懂得現代科技又保持著東方的倫理價值觀念,既倡導平等競爭和個人奮鬥又奉行東方的集體主義和國家至上。
用教育締造和諧——學校法製教育
曆史上,新加坡淪為殖民地達140年之久,1959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宣布自治,1962年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1965年正式獨立。新加坡國小民寡,資源貧乏,曾有人斷言“獨立的新加坡是沒有前途的”。但多年來,新加坡不僅經濟增長迅速,邁入現代化國家之列,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麵成效斐然,社會和諧狀態令人矚目。
新加坡素以社會治安好、犯罪率低而著稱。分析起來,應該說新加坡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加坡中小學良好的道德教育,注重學生的法製教育。建國初期,新加坡新開放了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小學德育強調愛國、效忠和公民意識的培養,中學德育則進一步重視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關係。要求學生在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中加強法製教育,在課程內容中體現了非常實在、契合實際的和諧教育理念。
新加坡在構建社會和諧狀態方麵,也曾經曆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一個社會在急劇變遷的過程中,社會的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以及人們的道德意識,都會受到難以抗拒的衝擊和挑戰。社會進入或長或短的迷亂狀態,人們同樣會歎息世風日下,感受著各種類型的社會不和諧現象。新加坡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短短20年的時間內,也經曆了同樣的情形。1959年新加坡實行自治,人民行動黨執政,開始狠抓經濟,以改變落後局麵。1965年建國後更是專心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當時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認為隻要經濟發展了,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大量引進,現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蜂擁而入,人們競相追逐、仿效。學校通行的自治時代的倫理教育已不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政府雖有所意識,但沒有應變措施。原有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岌岌可危,個人主義流行一時,新加坡麵臨全盤西化的危險。進入70年代後,國家的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使新加坡的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西方社會的文化病及多種問題,如吸毒、性自由、色情犯罪也日漸突出。
政府逐步認識到,西方腐朽和頹廢的價值觀,將會使國家的工業化成果毀於一旦。在工業化的同時,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東方價值觀”,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以李光耀為首的新加坡領導人開始倡導“精神文明”,倡導誠實、節儉,對長輩和權威尊敬、行孝道,以及社會和國家至上等。特別是近幾年來,新加坡政府認為,和諧的社會氛圍,“心件”是十分關鍵的要素。新加坡的“心件”指的是包括社會凝聚力、政治穩定、集體意誌、共同價值觀等在內的社會無形資源,也就是“和諧”的主要內容。新加坡政府認為,要鑄造新加坡21世紀發展的輝煌更需要加強“心件”,而政府的公共服務就在於強化“心件”。
新加坡追求和諧發展的立足點在於培育市民,加強社會凝聚力。它強調,新加坡21世紀遠景所體現的理想是,每個市民都是城市建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能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人民將成為新加坡政府政策的主要重點。所以,政府首先要製造更多的機會,更多的發展空間,讓每個市民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同時激勵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全麵參與城市建設,提高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來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成為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特色。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
1.倡導“和諧”的共同價值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為了充分體現文化間的差異,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和各階層思想,達到社會和諧的狀態,1991年,經新加坡人民反複討論,並經國會批準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得以公布發表。新加坡在對東西方文化進行比較、鑒別、分析、綜合之後,從國情出發,製訂了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眾均能接受的國家意識: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植,尊重個人;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從此以後,所有學校、文化團體、大眾傳媒等一切機構和部門,在進行教育、宣傳、文化活動時均圍繞五大價值觀展開。這五大價值觀充分考慮到新加坡是一個移民社會的特點,主張把社會和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當然也要照顧和尊重個人;也考慮到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國情,主張不同種族和宗教都能夠相互容忍;主張遇到矛盾時應該求同存異,協商解決,盡量避免衝突;還十分重視家庭的地位,並且主張對社會上的弱小不幸者給予關懷、扶持,由於這些價值觀念滲透了東方文化中的精華,又對新加坡具有非常強烈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所以使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不論其種族、語言、宗教如何,都對這些價值觀產生了認同感,有利於協調好各種群體之間的關係,在各民族群體之間建立互尊互重的精神,形成全社會團結合作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