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4)(2 / 3)

2.注重“和諧”的心理認同

新加坡政府明確指出必須使各種族移民及其後裔淡化對移出國的認同和歸屬,加強對新加坡的認同和歸屬。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國家意識(新加坡的國家意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愛國主義”),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國民灌輸“我是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使人們產生歸屬感和責任感,在心理上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並在這一旗幟下為新加坡而奮鬥。新加坡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現代意義;所謂“忠”就是愛國,忠於國家,就是把國民培養成為具有強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才敬賢;“仁”與“愛”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要關心他人;“禮”和“義”就是講究禮貌和禮節,對外國人不要卑躬屈膝,對同胞應一視同仁;“廉”就是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規範,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員樹立為國、為眾人服務的思想,要有為國為民犧牲的精神;“恥”就是指人們的羞恥之心,號召國民堂堂正正做人,為社會進步、富國強民做貢獻。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傳統思想,更便於被各族人民所認同。

3.強化“和諧”的社會實踐

新加坡在構建社會和諧狀態的過程中,不僅注重諸如《共同價值白皮書》等理論性內容,強調理論上的說教和灌輸,而且也非常重視社會實踐這一環節,使得政策和理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一方麵,新加坡政府注重從小培養公民的愛國精神和對國家的歸屬感,在學校裏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如小學生每天都要參加升國旗和唱國歌儀式,並舉行升旗宣誓。另一方麵,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視環境的作用,通過開展各種群眾性的創建活動,進行社會總動員,在社會形成自覺加強道德建設的良好風氣,促進國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增強社會凝聚力和責任感。據統計,新加坡每年開展的全國性運動大約有20多個,最常見的有敬老周、勞動力周、禮貌月、華族文化月等。其間,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輿論工具都積極予以配合,大量進行“正麵報道”,盡量表揚好人好事,對政府發動的這些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運動實際上也是一種群眾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式,它是一種示範和導向,具有說服力,對推動新加坡社會和諧、穩定、有序發揮了巨大作用。

新加坡可謂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社會和諧方麵的典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這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然而僅就和諧社會本身而言,它隻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狀態,不是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相並列的一種社會形態,更不是隻有我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獨有的狀態。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在追求一種和諧安寧的狀態,這符合任何一個執政黨(包括資產階級執政黨)的價值追求,同樣也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在追求和諧狀態方麵,世界各國采取的措施可謂五花八門,但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動社會和諧方麵卻是不約而同甚至是驚人的相似。在這方麵,新加坡堪稱典型的代表,我們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在新加坡,中小學沒有專門的法製教育課程和教材,隻有到了大學,學生才開始接受係統的和專門的法製教育。但是,新加坡中小學生違法亂紀的現象卻非常罕見,學校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負責任、守法紀的好公民,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經濟繁榮。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地方。

二、新加坡中小學法製教育概況

(一)在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中加強法製教育

新加坡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是新加坡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公民與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的“好公民”。“好公民”既有對個體德性上的要求,也有法律上的要求,其內容集中體現在1991年新加坡提出的《我們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中,它不僅是新加坡人的道德準則,也是他們製定法律的依據,是所有新加坡人的立國指南。

教育部為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擬定了五大主題:即個性塑造;與家庭的聯係;對學校的歸屬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以國家為榮並忠於國家。這五大主題引導學生先從認識個人開始,然後擴展到家庭、學校,最後延伸到社會和國家。以個性塑造為例,內容涉及自尊、自信、認識自我、誠實、自我責任感等諸多方麵。新加坡的教育中特別強調認識自我,從小學到中學的教育都在要求學生思考“我是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