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5)(2 / 3)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向來是與時俱進的。21世紀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改革是基於以下理論基礎的:1)先進的科技已為學生開拓了無限的空間,並給予他們浩瀚的選擇機會。因此,在麵對決策和道德兩難的困境時,道德認知與創意思維顯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衝擊給作為公民的個體對國家的效忠與承諾帶來永恒的挑戰。因此,讓學生從小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與歸屬感,更顯得無比迫切。3)采用指導原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能確保適當的有關獨立情境成為各主題及其學習成果的基礎。根據上述理論,新加坡教育部對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宗旨與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個人,使他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識,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能對社會作貢獻。為此,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從知識、技能及態度三方麵著手,在知識方麵使學生了解做出正確決定前要注意的道德準則;在技能方麵,要求學生掌握麵臨困難時應付、處理問題的技能;在態度方麵,通過灌輸各種道德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此,新加坡中小學對德育課程、教材與教法進行了改革。

一、《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改革

新世紀伊始,新加坡教育部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小學將原來的《好公民》課改為《公民與道德教育》課,課程內容發生根本變化;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名稱不變,但課程內容進行了改革;並規定小學各年級《公民與道德教育》課逐年推行(詳見表1)。

改革後新加坡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涵蓋了五大主題:

1.個性塑造;

2.與家庭的聯係;

3.對學校的歸屬感;

4.作為社會一分子;

5.以國家為榮並忠於國家。

這五大主題引導學生從認識個人開始,然後擴展到家庭和學校,最後延伸到社會和國家。

《公民與道德教育》具體包括了十個方麵28個德目,它們是:

1.了解自我:1)自尊;2)自我肯定;

2. 廉潔正直:3)誠實;4)勇氣;5)信用;6)公正;

3.自律:7)毅力;8)耐性;9)禮貌;

4.責任感:10)對己;11)對他人;12)對學校和社會;13)對國家;

5.愛家:14)孝順;15)家庭凝聚力;16)尊敬長輩;17)維護家庭聲譽;

6.愛校:18)以學校為榮;19)尊重與關懷學校的成員;

7.團隊精神:20)合作;

8.社區生活:21)種族和諧;22)互敬互重;23)關懷和體諒;

9.愛國:24)以國家為榮並忠於國家; 25)對國家有信心;26)應變能力;

10.認識與了解鄰國:27)相互依存;28)和平及穩定。

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每個年級包括6個範疇,分別闡述課程標準中所列明的各個主題;每一個範疇又劃分為若幹單元。表二是新加坡中學三年級公民與道德課教學內容。

此外,為了有效地推行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新加坡教育部鼓勵學校提供“5E”,即榜樣(Example)、闡釋(Explanation)、規勸(Exhortation)、環境(Environment)、和經驗(Experience)等輔助活動。

(1)榜樣:以能夠把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所教導的價值觀身體力行的校內成年人,作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2)闡釋:教師對各種行為都能以適當的理由給予解釋,學生就能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準則。學生對各行為的理由有所理解,就能把內在化的價值觀應用到新的情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