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規勸:教師不斷提醒學生實踐所學到的價值觀,將有助於學生改變他們的行為。
(4)環境:學校的環境、活動的展開以及在學校裏的人際關係,都能增強在課室內所教導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
(5)經驗:學校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和從錯誤中學習的場所。
因此,應該製造機會,讓他們去關心別人、負起責任和做出決定。
二、《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改革
為了達到公民與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各個德目的要求,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綜合設計的方式,即將課本、學生活動作業、教師手冊(即教學參考書)和視聽教材(包括軟片、音帶、大圖書、大圖片、教育電視等)視為一個整體。並且教材內容由淺入深,聯係小學生的生活,用看圖講故事等辦法幫助學生認識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和世界,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
新加坡中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的設計,采用了麥卡錫博士的四段教學模式。其特點是為了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長,發揮個人的潛能。教材由四部分組成。1)激發學習動機——聯係經驗。這部分教學活動是提供條件讓學生了解某個問題的深層原因,而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2)形成概念——仔細思考。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教師和同學中獲得資料,並把這些資料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加以歸納和總結,而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向學生提供資訊。3)練習與應用——付諸行動。即讓學生有機會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教師的任務是促進學生的學習。4)進一步去發現——經驗內化。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學習,並把已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領域。
目前,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已形成一套綜合的多媒體教材,包括教師手冊、學生作業和視聽教材。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學校還可以靈活應用教育部國民教育處、教育部其他署、電視機構和新加坡報業控股所製作的有關教材。改革後的《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舊貌換新裝”,“裝”進了一片片薄薄的惟讀光碟裏,換上了用嶄新的資訊科技配製的“新瓶”。
三、特色鮮明的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包括課本、活動、教師手冊及圖書圖卡,它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1.綱領鮮明
新加坡小學每冊教材的封二上都印有鮮明的綱領,即小學德育課程的“綱領”——價值觀,具體分兩個層次。
“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一價值觀從新加坡移民國家的實際出發,強調了愛國家、愛社會及種族團結,能較好地起到凝聚作用。
“新加坡家庭價值觀”:親愛關懷;互敬互重;孝順尊長;忠誠承諾;和諧溝通。這一價值觀強調了東方傳統價值思想,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人,能較好地發揮導向使用。
教材將以上兩個層次的價值觀置於封二,是要求師生時刻牢記它,努力實踐它。
2.訓練有序
教材強調東方傳統價值觀,計35個德目,分屬五個範疇,即個人修養、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學校、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世界。在教學內容編排上,低年級著重是個人修養、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學校。
如小學一年級(上)共14篇課文,《老師午安》等 6篇是訓練個人修養的;《爸爸吃,媽媽吃》等5篇是訓練個人與家庭的;《我們的廁所真清 潔》等3篇是訓練個人與學校的。而高年級則擴展到個人與社會和個人與國家/世界。如六年 級(下)編有《平等的社會》、《世界是個大家庭》等篇目。
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載體的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自身、身邊到國家、世界,既符合學生視野的拓展,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循序漸進,訓練有序。總之,這種編排體係是很科學的,也很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