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6)(2 / 3)

(二)要注重東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新加坡在社會日益開放、文化價值呈現多元化的時代,不斷改進傳統的德育方法,把東方注重係統道德規範教學和西方注重培養道德思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為此,新加坡教育部借鑒和引進了西方先進的德育方法,如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價值澄清法和道德認知法。這些方法都貫穿著“學生主體”這一主線,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讓他們在講故事、問答、討論和角色扮演中獲得道德知識和踐履道德行為。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我國學校德育要從東西方互鑒融合的角度對學校德育方法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大膽借鑒和汲取國外德育研究成果,並予以創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發展的德育方法。

從小培養公民意識——新加坡中小學

道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新加坡“公民教育”處處體現著人性化特點,這成為新加坡培養“好公民”的重要準則。在新加坡,無論老幼,幾乎人人都能背出他們的“五大共同價值觀”。這不僅是新加坡人的道德準則,也是他們的立國指南。正如李光耀所言:“如果倫理和道德價值觀的水準低落,新加坡就會日漸走下坡。因此,我們是否能維持穩定和保持我們的優勢,問題不在經濟發展方麵,而是在於社會的道德結構。”

一、公民教育是學生必修課

新加坡政府注重從小培養公民意識;在中小學裏,公民與道德教育是學生的必修課。根據政府提出的五大價值觀,教育部為課程擬定了五大主題:一是個性塑造;二是與家庭的聯係;三是對學校的歸屬感;四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五是以國家為榮並忠於國家。這五大主題引導學生先從認識個人開始,然後擴展到家庭學校,最後延伸到社會和國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學校雖然以英文授課,但是《公民和道德教育》一課卻是分別以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這三種語言進行教學。政府希望通過各族的母語將亞洲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更好地傳遞給學生,同時希望學生明白,這種價值觀與自己的母族文化是血脈相連的。

二、課程設計生動活潑

道德教育如果是單純的說教,恐怕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新加坡在編排公民教育課程上著實下了一番工夫;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育》教材內容相當活潑生動。一到三年級的課本連環畫居多,四到六年級則以生活實例為主。故事往往以四個不同種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作為架構,也穿插一些曆史、寓言和童話,用生動有趣、形式多樣化的故事教育孩子。 在培養孩子個人品格方麵,有許多教育孩子獨立做事、不亂花錢、尊敬師生的課文;每課後麵還有討論,激發和訓練學生思考什麼是正確的行為;讓學生接受“公共”這一概念,培養他們健全的品格,使學生對家庭和社會具有認同感和歸屬。

三、公民教育潛移默化

除了以必修課形式向孩子灌輸公民意識,學校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做人準則。

學校很重視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必須人人動手打掃衛生,中學生還要負責清洗學校的廁所。新加坡教育部規定學生必須選擇參加一定的課外服務。政府也經常舉辦“睦鄰周”“禮貌周”“國民意識周”等活動,以培養人們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習慣,強化公民與人為善、互助互愛的良好品德。

四、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和新加坡一樣,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高度重視的。並且在目標、內容、途徑等方麵和新加坡的學校有許多相似之處。2006年3月4日,我國的胡錦濤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提出了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價值觀”,為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個準繩。但由於我國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曆史,我國當前又處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還沒有建立起規範的市場競爭機製和社會誠信體係。再加上我國的中小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沒有健全的、科學的學生綜合評價體係。所以,近些年我國青少年學生在品德、心理甚至守法方麵出現的問題比較突出,引起了各界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