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削減論文在教師晉升中的比重
新加坡人認為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師不同,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成績主要體現在教學實踐上,而不是體現在學術水平和科研成就上。新加坡政府也鼓勵中小學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把這些經驗形成文字發表,以供其他教師參考。但是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實際教學工作,而不是為了晉升職稱去發表文章。這樣,教師就能減輕心理壓力,更好地投入教學。然而,在我國,雖然教育部並沒有明確規定中小學教師晉升必須要有論文,隻是說要參加教育科研。但是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治理部門和中小學校為了便於操作,片麵強調論文在晉升中的比重,更有甚者竟實行論文“一票否決”,致使有些教學成績突出,但沒有發表論文的教師隻能自認“倒黴”。現在很多中小學教師為了順利地評職稱,就弄虛作假,有的請好朋友代筆發表,有的將自己的名字掛在發表文章的人的名字後麵;到報社、雜誌社找門路,出高價買版麵以圖發表等等。鼓勵教師將其教學經驗形成文字並沒有錯,這樣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教學有更清楚的熟悉,無形中形成一種促進力量,而且可以給同行以借鑒,使他們更好地改進教學,但是不要與晉升掛鉤。這樣才能為教師創造寬鬆的成長環境,使其迅速成熟起來,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學生。
3.取消教師晉升的名額限製
在我國,由於晉升名額的限製,即使教師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也可能不能獲得晉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教師為了晉升,難免會與同事競爭,從而產生心理隔閡,甚至勾心鬥角,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而在新加坡,教師晉升隻需要達到國家和學校規定的標準,一旦符合晉升要求,可馬上獲得晉升,工資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不需要等待國家分配名額,也不需要為了名額和同事競爭。而且假如有競爭的話,也是與教師自己競爭,看自己是否潛心教學,是否愛護學生。這就造成了一種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的良性機製。為了能夠讓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國家應設法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因此,取消對教師晉升的名額限製,因地製宜地製定晉升的標準,隻要達到這一標準,就可獲得晉升。
4.不能過分迷信年齡資曆
新加坡教師晉升製度的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過於重視教齡和資曆,說年齡和資曆就是經驗的最好標誌。但年齡和資曆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教師的水平,假如把年齡和資曆看得過重,就會損傷青年教師的積極性。現在我國雖未明確規定年齡資曆在教師晉升中所占的比重,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年老者光上,年輕者要讓。而且這種論資排輩觀念不僅在學校裏存在,在各級職改部門以及評委們中也存在。這種現象易使青年教師認為評職稱主要看年齡,從而進取心減退,工作熱情降低,形成了一種熬時間的心理,極不利於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建議在職稱評定過程中,不要過分迷信年齡和資曆,而是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相同的標準下進行公平競爭。
多層次的新加坡中小學教師評價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國家發展教育事業、提高育人質量、培養優秀人才的前提與關鍵。新加坡高度重視教師發展,認為教師是“中小學生命之源”。為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教師的滿意度,新加坡教育部專門為教師設計了三條晉升管道:教學管道、行政管道、特殊專才管道。而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配合三個管道教師的發展,教育部從2003年起實行新的“增強的績效評價製度”(簡稱EPMS) ,評價的內容分為兩方麵:一是平時工作表現評價;二是個人發展潛能評價,對教師實行精密化和製度化的評價。
一、新加坡中小學教師評價的特點
(一)績效管理目的明確、過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