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修正的新加坡小學教育改革
新加坡十分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一直不斷地修正和完善他們的小學教育。2004年以來,新加坡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麵進行了改革。
一、減少小一、小二班級人數
從2005年起,小一班人數減至30人;從2006年起,小二班人數減至30人。
新加坡學前教育的班級人數一般是在30人以下,小一、小二學生剛從幼稚園升上來,不適應新環境,需要教師的特別照顧,把小一、小二班級人數減少至30人可以讓學生更容易適應小一、小二的學習生活。減少班級學生人數可以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更好地實行因材施教,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更好地滿足同一班學生的不同需求,使他們打好識字與數學的基礎。此外,因為減少班級人數,每所學校會獲得額外師資,可以讓學校在各年級進行更靈活的課堂教學以及更好地調整班級的安排。
二、部分單班製
大多數的學校將高年級(小三至小六)的班級安排在上午上課,低年級(小一、小二)的班級安排在下午上課。大多數的政府學校將在2014年實施部分單班製。
2000年,新加坡教育部完成一項22億元的計劃,以便使所有中學都能實行單班製,教育部開始研究小學是否也推行單班製。現在已經有一部分小學開始實行單班製。
實行單班製後,學校可以利用下午空出來的設施,組織更多不同的課程輔助活動及深廣學習活動,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學校的活動和課外活動。學校實行單班製,可讓學生有更充裕的學習時間,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可以發展個人的特長取向,緩解學生學習上的壓力,平衡身心的發展。此外,把小一、小二年級較小的學生安排在下午上課,是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改進小學分流製度
新加坡教育製度的最大特色就是實行教育分流製度。對於新加坡的學生來說,他們總共要經曆小學四年級結束、小學六年級畢業和初中畢業時的三次分流,這三次分流基本上決定了一名學生今後的發展方向。“小四分流”是小學四年級結束時按照學生能力把他們分入3種不同的適合他們學習進度的語言分流課程(EM1,EM2和EM3)。EM1(約占10%)是英語和母語都是第一語言,此流是為學術性強並具有傑出語言才能的學生提供一級水平的英語與母語。EM2(約占70%~75%)是英語為第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學生的英語和母語達到中等水平,大多數學生進入該語言流。EM3(約占15%~20%)是英語為第一語言,母語隻要求掌握熟練口語,此流為少數能力較弱的學生和母語較差的學生提供作為第一語言的英語和達到熟練口語水平的母語。學生在定向階段可根據年中和年末考核成績的升降轉換語言流。小四分流,一方麵選拔了那些具有優異語言才能的學生,另一方麵也減輕了少數能力較弱的學生的學業負擔,使他們有可能集中精力進行英語和數學的學習,因此能有效地鼓勵他們繼續留在學校求學,不會感到跟不上其他同學而放棄學業。這樣盡量為學生安排一種合適的學習速度,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助於提高教育質量。
然而這一政策也受到家長、媒體的廣泛抨擊。很多人認為小孩在四年級的時候還沒充分成長,過早分流對發育遲緩的學生有不公平之嫌;學生承受的學業和心理壓力太大。此外認為EM1和EM2的學生學習同樣的課程,惟一不同的是EM1的學生學習母語的要求更高,該政策並沒有什麼管理意義。新加坡教育部鑒於“小四分流”的實際情況,對它進行了一些改革。
1.2004年,新加坡教育部合並了EM1和EM2,讓EM2的學生能選讀高級母語。EM3的源流仍然保留,以便集中為這類學生提供基本知識。學校將為家長提供關於孩子是否適合報讀高級母語的專業意見。
2.從2004年起,各小學有了自己擬訂小四分流考試考題的自主權。學校可以靈活地製定小四年終考試,以確定哪些學生適合進入EM3源流(小五至小六)。不過家長還是可以參考學校的意見,自行決定是否讓孩子進入EM3源流。這場考試是為了鑒定哪些學生適合修讀高級母語,哪些學生需要進EM3源流,鞏固好基礎知識。
3.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讓EM3學生同其他源流班級的學生一起上課。事實上很多學校已經開始把EM3的學生和所有學生合在一起不分班,以便鼓勵他們更好的學習。上述改革給予了學校更大的靈活性來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更加配合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從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