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卓越學校計劃
為了能夠重點培養更多的人才,讓學校發展有益學生的教育強項,從而塑造各自的特色,目前新加坡開始進行“卓越學校計劃”。被選中的學校將獲得政府更多的撥款(可申請高達10萬美元的資金)提升學校在各方麵的設施,發展自己的專長項目,以確保達到與先進國家的學校同等的水平。同時,教育部也將調動資深校長及教師來掌管這些學校,且讓校長有更大的自主權,學校管理層可以用他們認為最適合的方式去管理學校,以取得最大的成效。
不過有關的名單並非是固定的,一旦這些學校的表現未有如期般出色,他們將會被踢出“卓越學校”的行列,由其他的學校所取代,同樣的,那些表現出色的學校,也同樣有機會被獲選參與這項計劃。
多元文化下的基礎教育改革
21世紀新加坡在其教育領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加坡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一係列改革措施體現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對我國有很大的啟示。這些改革都是立足於本國的實際國情,善於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發揮最大的自身優勢,並審時度勢抓住發展機遇,繼承、揚棄與創新合為一體,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科技、高素質人才。
一、文化政策在基礎教育中的影響力
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文化政策,既承認每一種民族、每一種文化的獨特性,又注重各民族各文化之間的互動性。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從教育製度、公民道德教育、課程內容、課程設置等各項內容中,都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文化政策的影響力。
(一)雙層化——教育製度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國家,新加坡的教育製度有著獨特的魅力。不論是科學係統的教育分流製度,還是緊貼本國國情的雙語教育製度,都在新加坡的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濃重的一筆。這種雙層教育製度不僅實現了教育育人的功效,為新加坡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精英人才,而且在幾次基礎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步步趨向完善與穩固的結構化進程。這種靈活性和多元化相結合的教育製度體現出來的教育理念,經過理論的論證與實踐檢驗的雙重審核,以其快速形成的發展格局證明了它本身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基礎教育改革應致力於培養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充分自主的發展空間,提供適合於個人生長所需的教育發展機會,提升他們的終身教育的素質,讓他們更快地融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變革的時代潮流。
1.教育分流製度
新加坡製定了契合本國國情的教育分流製度,著眼於培養精英化的具有民族認同感和責任意識的公民,提供給每一位學生平等的教育機會,依據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發展的特點和不同的需求,進入不同的個體化的分流階段,獲得自己終身教育發展所需的各方麵知識和技能。
教育分流製度在新加坡實行的改革政策中幾經完善。至1995年,新加坡的三級分流的教育方式作為國家教育製度確定下來。即現在新加坡現行的教育體製中,基礎教育部分的分流包括三次:小學教育的小四分流與小六分流,以及中學畢業時的分流。通過教育分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一是資源的合理運用,提高教育投資的效益,並為社會選拔精英。提高了教育質量與國民素質,從而發展全民的文化素質水平,同時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因材施教,在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設計下,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力潛能與生存能力,習得並提高終身教育的學習技能與技巧,形成學習化社會構建的人力資源生產模式。新加坡的教育分流製度是與雙語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資質的不同,進行多向分流,從而進行不同層次語言流的學習階段;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等個人特長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課程;又可以根據個人意願及未來發展目標進入不同的學校進一步學習。總之,這種教育分流製度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選擇和發展空間,並給予充足的資源條件滿足發展的需要,而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彈性。
2.雙語教育製度
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分別為: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其中英語為通用語。因此,服務於教育的國家本位的終極目的,新加坡實行的是以英語為主導語言、“英語+母語(民族語)”雙修、三向分流的雙語教育製度。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是學生終身學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三種民族語是重要的語言教育課程,是開啟傳統民族文化寶庫的鑰匙,在獨特的民族性背景中保持傳統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