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教育分流製度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平時的學習表現,來判斷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傾向及其潛能發展,並且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個人興趣和愛好,以此決定下一步與之相應的學校課程的選擇,這樣就確立了如何實施分流的標準,然後逐步實施分流,秉著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一批批“新加坡式”的各盡其能的精英化人才。
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放棄雙語政策,我們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使自己淪落為一個喪失了自己文化特性的民族。我們一旦失去了這種感情上和文化上的穩定因素,我們就不再是一個充滿自豪的獨特社會。相反,我們將成為一個偽西方社會,脫離了我們亞洲人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這種雙語教育製度一方麵提供了文化對話的橋梁和平台,可以多少改善由於種族及文化組成造成的紛繁複雜的影響,還可以促進各民族在宗教及文化上的溝通交流,避免彼此之間產生隔閡。另一方麵,在新加坡的教育發展的曆史上,雙語教育製度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滿足了社會的和諧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及融合的需求。
3.雙語教育與分流教育相結合
新加坡是多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新加坡的人口主要由四個種族群體組成,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一些歐亞人種,其比例大致為75:15:7:3。雙語教育作為新加坡教育製度的基石,對其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和分流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精神是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用於學習絕大部分課程,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將來更好地去了解、認識世界。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這些母語主要是語言教育課程,其目的在於理解民族文化的價值,保持傳統,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國家。
新加坡的雙語教學絕大多數是從幼兒園開始的,學校為不同年齡段的班級各配一名英語老師和一名母語老師,分別運用兩種語言對兒童施教。學前準備階段招收年滿5周歲的兒童,學製為一年。強調以交際為主,提倡發展兒童智力,啟發邏輯思維,培養聽說讀寫等各方麵的能力。
學生進入小學後就逐步開始接受分流教育,這種教育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分流就是經過考試和考核,將普通教育中的一部分學生分流到技能教育的序列中,實際形成了普通教育與技能教育的雙軌製。這種分流共有三次,分別是小學四年級結束、小學六年級畢業和初中畢業。這三次分流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學生一生的工作走向和發展前途。
和中國基礎教育相類似,新加坡基礎教育的學製是六年小學,加四年中學。在六年的小學中,前四年為基礎學習階段,除雙語外著重接受數學和其他科目的學習,主要是幫助學生紮穩這些方麵的根基。小四考試後進行第一次分流,學校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編為不同的源流:約20%的學生進入EM1班,70%進入EM2班,10%進入EM3班。EM1班的學生所修讀的英語和母語均為第一語文程度,屬於高級水平;EM2班的學生所修讀的英語為第一語文程度,母語為第二語文程度,屬於中級水平;EM3班的學生所修讀的英語為第一語文程度,母語為第三語文程度,屬於基礎水平。
六年級末,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小學畢業考試,即小六會考,合格者進入中學階段,這次考試也是第二次分流。根據考試成績、語言能力和興趣,學生分別進入三種課程學習,即“特別雙語課程”、“快捷雙語課程”和“普通雙語課程”,參加學習的學生人數分別占10%、50%和40%。前兩類課程的學製為四年,不同之處是接受“特別雙語課程”教育的學生須修讀“高級母語”,其進度較快課程更廣泛。學習“普通雙語課程”的學生則要修滿五年。中學前兩年主要教授基礎科目,包括英語、英國文學、母語、數學、科學、曆史、地理、藝術等。從第三年起,學生可根據興趣選修文科、理科商科或工科的專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