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流是在中學畢業之後,學生的主要流向有三個:約30%的學生進入初級學院和大學預科班(相當於我國的普通高中),約50%的學生進入理工學院(類似於我國的中專或大專),另有20%的學生進入工藝教育學院(相當於我國的職業高中)。當然,初級學院和大學預科班畢業生中也會有少部分學生不能升入大學,他們同樣可以報考理工學院,以接受高等職業教育。

新加坡的這種教育體製有利於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能力、興趣等多種因素,便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個性,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方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分流不是甩包袱,而是學校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進行恰到好處的培養教育。1995年,新加坡把這三級分流的教育方式作為國家製度確定下來。

(二)民族化——公民道德教育

新加坡自1965年宣布獨立起,就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其居民大多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還有少數的歐亞混血人和其他民族。如何更好地融合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形成統一的為新加坡民眾所共同擁有的、獨具新加坡團結特色的民族精神,並通過教育培養每一位公民的國民意識、民族意識,一直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基礎教育改革的不可缺少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承擔了這方麵的重任,通過各種形式的公民教育課程的設置,讓每一位學生在此階段的受教育過程中,為逐步培養民族特色的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形成厚重務實的新加坡民族性格,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作為東南亞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所形成的優良文化傳統中的民族精神:冒險精神、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節儉勤奮精神、寬容的精神、務實的精神意識,無疑在基礎教育改革中,被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的精華而傳承與升華。

其次,道德教育尊崇儒家思想。新加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這裏的素質也包含了道德素質。而今,人們常常會津津樂道的是新加坡高度文明的社會秩序。其實,新加坡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加坡中小學良好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將道德教育列為學校正式課程的國家之一。建國初期的1967年,新加坡中小學就開設了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小學德育強調愛國、效忠和公民意識的培養,中學德育則進一步重視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關係。1991年,新加坡政府依據國情又提出了各種族都能接受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政府要求所有中小學都要以五大價值觀為綱,進一步改進和加強道德建設,以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一代新人。

新加坡的這種德育教育思想,其實滲透著許多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諸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這裏,儒聖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等思想有了很好的詮釋。應該說,這種把儒家思想貫穿在道德教育始終的教育思想,對新加坡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但是,中國的德育教育又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關鍵在於形式的東西多於實在的東西,空洞的說教多於無聲處的潛移默化,導致中小學生德育觀、價值觀的淡漠,直接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而新加坡的德育教育,滲透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中,滲透在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上,學生在無形中接受著這種教育,也無形中實踐著這種思想,良好的道德素養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三)多元化——課程內容

新加坡的融東西方文化於一體的多元文化,在基礎教育改革中,亦有其鮮明的時代內涵。學生可以在吸納和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又與西方的先進文化保持著密切聯係。這不但有利於學生的個人發展,同時也為新加坡各民族的融合及其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中學課程內容中,可以更多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包括英語、母語、數學、科學、人文學科、公民與道德教育、體育及音樂等。在中學的中三學習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修科目,學校則提供各式各樣的輔助課程和活動以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喜好和才能,還可以讓學生在體育活動、視覺及表演藝術、信息科技、科學研究等領域盡情挖掘潛能、發揮特長。

新加坡的課程設置很有特點,課程內容著重於英語、母語及數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打好這些學科的基礎。其他輔助學科包括公民與道德教育、健康教育、音樂、美術、體育及社會學。從小學三年級起,學生也須修讀科學。此外,校方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課外活動。

中學課程內容則更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包括英語、母語、數學、科學、人文學科、公民與道德教育、體育及音樂等。中學生上中三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修科目。學校也提供各式各樣的輔助課程和活動以迎合學生不同的喜好和才能,讓學生在體育活動、視覺及表演藝術、信息科技、科學研究等領域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

新加坡還特別推崇數學和科學這兩大學科。數學和科學幾乎貫穿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整個教育過程。新加坡小學的數學教育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不少外國的學校均采用他們的數學教學方法和編寫的教材。不久前,一項來自全球26個國家及地區的50多萬小學生參加的“國際數理能力調查”顯示,新加坡小學生的表現,遠遠高於全世界的平均水準。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這一結果時,曾稱之為“來自新加坡的挑戰”。

(四)人本化——課程設置

自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在基礎教育的發展取向上都更加關注人的本體的發展,以及人除了作為生產手段外,人作為人本身在個性、潛力等心理方麵得到充分和自由的發展的觀點,這種極為實用的教育觀念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新加坡的人本化的國民教育理念,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諸多實踐中,深符教育思想的發展規劃,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積極營建有效的情境氛圍文化,其中在教育製度改革中的分流、課程改革中的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改革中的教學方法的優化等等,無不著重於適合每一位學生個體的個性發展、全麵發展與終身發展。李光耀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除了具有戰略性的地理位置之外,我們並沒有任何天然資源。我們惟一的資源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