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學生的比例雖小,但對社會貢獻的可能性是巨大的。我國人口眾多,天才學生的數量並不在少數,怎樣給予這些學生以恰當的教育將對我們人才的結構有重大影響,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新加坡中小學教育未來的藍圖
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務必為每個孩子的漫漫征途做好準備
新加坡的教育係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但是,如果回到20世紀60年代,恐怕隻有樂觀的人才會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1960年的第一次小學畢業考試(PSLE)中,隻有45%的學生通過考試。到20世紀70年代,還有30%的小學生不能升入中學。
而今天,我們成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教育體係,其高標準和取得的成就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今天,幾乎所有學生都接受了至少10年教育,93%的國民完成中等後教育(2000年這一比例隻有84%)。今年初,《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中,新加坡教育體係在“滿足建立富有競爭力的經濟需求方麵”排名第一。麥肯錫曾評價新加坡的教育係統為“世界一流”。
過去提出的每一個口號都凝結著教師、校長和整個教育係統的教育工作者的艱辛。20世紀80年代,提出“集中定製”,我們所做的大量工作是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90年代,我們追求“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2000年後,提出“創新和創業”、“高效和投入的發展戰略”以及IT戰略規劃;近年來又提出“少教多學”。每一個口號都意味著教育係統需要重新麵臨挑戰,有時甚至是方向改變。許多時候,意味著教師必須脫離目前的“舒適帶”去做完全不同的事。
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惟一或狹隘的學術成績來評價教育產出,如PSLE分數、“O”或“A”水準考試成績。這不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是一種短視和浪費。教育必須為學生生活做準備,不是短跑而是馬拉鬆。一些學生表現出色,提前到達終點。但是他們隻是少數,大量後進者也要完成生命的長跑,一些人慢,但是最終也能完成,並成為自己跑道上的贏家。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必須為每個孩子的漫漫征途做好準備。
在未來的教育藍圖中,有了新的學校、變革後的課程以及新教學法,我們就可以提升整個教育係統,從而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但是,在所有變革中,站在推動變革最前沿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而不是政治領袖。
二、一起來勾畫未來基礎教育藍圖
(一)來自教師和校長的建議:追求更加平衡的教育
以下是來自教師和校長們的建議:
一些人認為,需要從小學就加強“為生活做準備”特質的培養,學生應該學習更多對他們走向世界和獨立生活有價值的東西。
一些人讚同必須保留兒童的好奇心,不要在教育過程中扼殺。在我們的課堂(尤其是小學)中應該鼓勵所有兒童提問。
幾乎所有人都讚同兒童必須成長為自信的人。他們必須認同自己,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並能夠通過良好交流讓別人信服自己的觀點。
還有人認為學會與別人一起更好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行。在一個相互聯係的世界裏,在我們多種族的社會中,年輕人有必要學會很好地與他人融合,尊重差異,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而持久的關係。
教師還希望小學能夠為學生參與輔助課程活動提供足夠機會,以培養學生具備更多的生活技能,養成良好品行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領袖的產生。
(二)“2015課程委員會”:培養未來的年輕人
與此同時,“2015課程委員會”,也在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今年出生的兒童2014年將進入小學,2030年參加工作,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未來做準備?應該如何培養,才能使今天的兒童能在由技術進步和全球化驅動的未來環境中出類拔萃。
走訪許多國家,與國內外教育專家進行交流。工作仍在繼續,在這兒,我們提前分享他們提出的一些初步觀點:
1.新的技能和能力
兒童需要學習更好地處理信息。他們不僅僅能收集事實,還能對信息進行辯證分析;他們會提問,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信息,能夠對不同信息源做出評價;他們不能僅僅是海量信息的中轉者,而是可以把不同界麵與領域相聯係,跨學科處理問題,並整合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2.人際交往技能,能夠在團隊和跨文化環境工作的能力
全球化讓世界變小,扁平了,社會日益國際化,越來越多新加坡人在其他國家工作、旅遊和生活。普華永道去年在全球調查了3000名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大學畢業生。調查中,94%相信,與父輩相比,他們更多跨地理疆界工作。
為了確保新加坡人能夠在未來工作中表現出色,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和更開闊的視野;具備與多文化、擁有不同觀念和想法的團隊工作的能力和領導他們的能力;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和領袖技能以推動意見;能夠在不同的地理區域找到複雜的解決方案。
3.歸屬感和價值
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必須以價值觀和品行的培養為支撐。我們的教育係統必須培養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態度、適應力、誠實正直、同情心、回報社會的責任感等價值觀。
4.21世紀技能
“2015課程委員會”在對其他國家教育體係的考察中發現:他們都強調培養年輕人具備在飛速變革、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暢遊的技能和觀念模式,並把它稱為“21世紀技能”——強調思考、交流、合作和管理技能的培養,同時培養學生成為自信的人、自我管理的學習者、憂國憂民的公民和積極的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