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職業傾向測試(2 / 2)

問題:

你在找工作時最看重的是什麼?為什麼?

分析:

通過提出這個開放式問題,主考官可以了解應聘者的關注重點,通過這個關注點又可以反映出應聘者的理性思考能力。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應聘者一定要表明自己對未來工作的看法,說明哪些方麵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這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但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方法也同樣重要。

對這個問題,比較好的回答是:

我希望找到的工作能發揮我的長處,比如……(說出具體技能),我認為還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那就是我在企業中的作用要與企業目標聯係在一起。如果工作中偶爾有些挑戰,讓我超越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個回答相當簡潔,但實現了三個目的:突出了應聘者的技能,表明了應聘者明白個人與企業的關係,同時也說明應聘者理解變化與發展的重要性。

問題:

你認為自己最顯著的成就是什麼?為什麼?

分析:

這個問題可以讓主考官了解應聘者的價值觀。應聘者選擇談論的事情將揭示出他的道德標準以及側重點。

有些應聘者可能會用下麵的答案:

從小到大的求學經曆是非常艱難的。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我很自豪自己能一邊學習一邊工作。

從表麵上看,這種回答似乎無懈可擊,很多人可能也用過類似的回答方式,但是,事實上它存在著幾個方麵的缺陷。首先,學生求學在今天是相當普遍的,因此這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其次,這種回答集中強調一個進行的過程而不是某一具體活動,並不能突出應聘者的獨特性。

對於這個問題,這裏並沒有給出一種具體的方法來供應聘者參考,但可考慮一下,自己做過的事情中有哪些能突出你的獨特性。比如,在一次數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被選舉為班長,妥善處理了一次家庭危機,寫了一篇綜合性的校報文章,在辯論賽中獲勝,重組一個部門,成功地開發一條新生產線……用這些具體的例子回答,更能體現應聘者的價值取向。

在這些例子中,每一個實例都應該是獨特、深刻的,而且它能夠將應聘者與其他人區分開來。應聘者運用這些實例隻是想表明自己做得很出色,很為之自豪。主考官可以從這些答案中,看出應聘者做事的心態。

問題:

一個教邏輯學的教授有三個學生,而且三個學生都非常聰明。一天教授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教授在每個人腦門上貼了一張紙條並告訴他們,每個人的紙條上都寫了一個正整數,且某兩個數的和等於第三個。(每個人可以看見另兩個數,但看不見自己的。)

教授問第一個學生:你能猜出自己的數嗎?回答:不能。

問第二個,不能。

問第三個,不能。

再問第一個,不能。

問第二個。不能。

問第三個:我猜出來了,是144

教授很滿意地笑了。請問你能猜出另外兩個人的數嗎?請說出理田。

分析:

答案是:36和108

思路如下:

首先,說出此數的人應該是兩數之和的人,因為53外兩個加數的人所獲得的信息應該是均等的,在同等條件下,若一個推不出,另一個也應該推不出。(當然,這裏隻是說這種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畢竟還有個回答的先後次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平衡。)

另外,隻有在第三個人看到另外兩個人的數是一樣時,才可以立刻說出自己的數。

以上兩點是根據題意可以推出的已知條件。

如果隻問了一輪,第三個人就說出144,那麼根據推理,可以很容易得出另外兩個是48和96,怎樣才能讓老師問了兩輪才得出答案了?這就需要進一步考慮:

A:36(36/252)B:108(108/180)C:144(144/72)

括弧內是該同學看到另外兩個數後,猜測自己頭上可能出現的數。現推理如下:

A、B先說不知道,理所當然,C在說不知道的情況下,可以假設如果自己是72的話,B在已知36和72條件下,會這樣推理——“我的應該是36或108,但如果是36的話,c應該可以立刻說出自己的數,而c並沒說,所以應該是108 !”然而,在下一輪,B還是不知道,所以C可以判斷出自己的假設是假的,自己的數隻能是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