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孫堅智勇退海盜
孫堅,字文台,出生於公元155年,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他是三國東吳孫權的父親。東漢時,孫堅以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長沙太守,後封烏程侯。孫堅稱帝後,追尊他為武烈皇帝。
查孫堅的家譜,原為春秋時期孫武之後。他自幼不僅喜歡讀史書,更愛讀兵法,尤願繼承先人傳統,以習武引以為豪。到他十多歲時,便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且性情豁達,計謀多出,很得父母喜愛。
他從小膽子很大,故有人說他:“除了父母之外,世上沒有文台所怕的人哩!”這與他後來作戰一向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視死如歸的特點是一致的。
他十五歲時,便長得身材偉岸、高大有力、令人望而生畏了。
有一天,少年孫堅隨父坐船到錢塘江去。這錢塘江,是浙江經杭州至入海口的一段江流。江水洶湧澎湃,波瀾壯闊,甚是壯觀。孫堅站在船頭,隨著船隻的顛簸,看著壯觀的景象,心潮如波浪起伏不定。他頗有感慨地對父親說:“現在漢室腐敗,豪強爭鬥,盜賊四起,天下大亂,不也和這江麵上此起彼伏的波濤一樣麼?誰抓住了時機,把握住方向,誰就能穩坐船頭,奮勇前進。否則,經不住風浪,一個惡浪打來,船翻人亡,造成終身遺憾!”
父親道:“小小年齡,發什麼感慨?我們家官位雖然不高,但世代郡吏,有吃有穿,能過個太平日子,就心滿意足了。”
孫堅又說:“我看這太平日子是不會長久了!”
父親責備道:“再不要信口胡說!否則,讓探子聽了去,報告了州府,豈不要大禍臨頭!”孫堅伸了下舌頭,不再言語。
當船快要靠岸的時候,天已經漸漸黑了下來。孫堅朝岸上望去,忽然看到一些商人模樣的人正在東奔西跑。孫堅急忙向父親問道:“岸上發生了什麼事?”
父親回答說:“可能又是海盜搶劫財物吧。聽說這兩年,錢塘江很不安寧,常有海盜出現。”
孫堅又問:“官府怎麼也不派軍隊來抓他們呀?”
父親說:“把他們惹火了,連官府也要搶,誰敢管呀?”
孫堅生氣地說:“那我們管不管?”
父親急忙說:“你可千萬不要惹事啊!”
孫堅知道父親怕事,急將船靠到岸邊,乘父親不注意,縱身跳上岸去,從背後抽出刀來,猛地向空中一揮,高聲喊道:“諸軍聽令,今日定要全殲盜賊,誰放跑一個,軍法處置!”
眾海盜正在分贓,聽孫堅一喊,不由得一愣。朝喊聲望去,隻見一個官樣打扮的青年,身材魁偉,神態自若,把明晃晃的大刀向右一揮說:“右翼軍聽令,立即準備包抄!”又把刀往左邊一揮說:“左翼軍做好準備,待我令下,立即出擊!”
眾海盜一聽,以為被官兵包圍,也顧不得分贓了,嚇得四散奔逃,並且邊逃邊喊:“快點跑吧,我們被官兵包圍了!”
孫堅一見,越發膽壯,緊追不舍。有一個跑得慢的,被孫堅上去一刀,砍為兩段。眾海盜一看,更是拚命逃竄。不一會兒,海盜逃得無影無蹤。
那些被搶的商人見海盜被趕跑了,都紛紛回來收拾財物,對孫堅千拜萬謝。
父親見兒子如此大智大勇,從心眼裏感到高興。
從此,孫堅智勇退海盜的事跡被傳開了。郡太守知道後,為表彰孫堅的事跡,先封他為郡吏,不久又遷為郡尉。當時,孫堅年紀隻有十六歲。
淩統十五破強賊
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今浙江杭州)人。他的父親叫淩操,輕財重義,有俠義之風。淩操年輕的時候,就跟隨孫權的哥哥孫策轉戰南北,向以勇於衝鋒陷陣著稱,很受孫策重視。孫策死後,孫權即位,淩操又隨孫權出生入死,建功立業。孫權攻打夏口的時候,淩操第一個率軍衝了上去,破其前鋒,然後,又獨駕輕舟,衝進敵營。不料一箭飛來,正中咽喉,當場陣亡。孫權深感惋惜和悲傷,便將淩操的兒子,年僅十五歲的淩統,拜為別部司馬,行破賊都尉,統率父親手下兵將。
淩統自幼熟讀兵法,年齡稍大一點的時候,便經常隨父征戰,謀略過人,很受將士稱讚。因此,孫權任命他接替其父淩操的職務,眾將士都很擁護,希望他也能和他的父親一樣,英勇果斷,在他的手下當個如意兵,打個痛快仗。
淩統不負眾望。他從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放下主帥的架子,和眾將士一起切磋誘敵計謀,演練破敵陣法,一起摔爬滾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練兵熱潮。
有一天,孫權前來視察,看了他的實戰演習,高興地對隨從官員說:“看來真是將門出虎子啊!這個少年主帥是選對了。”
不久,離都城不遠的南邊山區鬧起了山賊,而且越聚越多。這些山賊分成了兩股,一股安營保屯,一股紮寨麻屯,每股都有七八千人,經常下山搶劫百姓,弄得民眾不得安寧。據當地官吏前來稟報,山賊氣焰很是囂張,甚至連官府也不放在眼裏。
孫權一聽,勃然大怒,決定親自帶兵前去鎮壓。他覺得淩統已經上任數月,想讓他建功立業,以提高他在朝廷的聲望。另一方麵,也想在實戰中對他進一步考察,看看他的真才實學到底有多少。所以,孫權下旨,命淩統率軍,隨他一起去南方剿匪。
孫權帶淩統來到山區後,親自察看地形,親自製定方案,親自指揮作戰,一鼓作氣,先破了保屯,掃滅了一股山賊。
保屯被掃平後,隻剩下一個麻屯,孫權知道,麻屯不僅地形比保屯複雜,且山賊人數也多達萬餘人,一時難以攻破,便決定自己先回,讓淩統單獨率軍在此堅守,俟機破敵。孫權臨離開前,留下張異、陳勤兩人做督軍,並當著淩統的麵,向他二人交待說:“淩統年齡尚小,血氣方剛,遇事容易衝動。你二人留下來的任務,是協助他審時度勢,提出合理建議。不到萬不得已,不得參與軍務,以培養他獨立作戰的能力。但在行動上,要完全聽從他的指揮。”
淩統年齡雖小,但機智敏銳。孫權一說,他更已明白,這是著意考驗他的實戰指揮才能,心中也很高興。
為了不辜負孫權的信賴,待其一走,他便開始了緊張的破敵準備工作。為了摸清敵情,他帶領兩三個親兵,化裝成山賊模樣,深入到麻屯察看地形,了解設施,以找出敵人弱點,製定破敵方案。
察看結果,使他明白,麻屯山賊中多為亡命之徒,十分凶狠殘毒。內部防範也很嚴密,最外層是三道深溝,深丈餘、寬五尺。第二道防線是以溝土堆起的三道牆,每道牆上都留有許多牆孔,每孔派一山賊把守。第三道防線才是兵營,以石築堡,繞山紮寨。
淩統察看回來,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與督軍張異、陳勤說道:“看來這夥山賊也是很懂兵法的,把個麻屯修得如此萬無一失,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要破敵,必須從長計議。”
對於淩統的分析,張異完全讚同,陳勤卻不以為然。提起陳勤,作戰倒是勇敢,但心胸卻很狹窄。他見孫權任用年僅十五歲的淩統為主帥,很是妒忌。當他聽了淩統有關敵情的介紹,明知一時難於攻破,仍故意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對淩統冷笑說:“少帥初次主陣,怎可長敵人誌氣,滅自己的威風?山賊雖多,畢竟是烏合之眾,怎可與我軍相提並論?望少帥速作定奪,像主公那樣,一鼓作氣,蕩平山賊,示我軍威,凱旋回師,交旨領賞。”
淩統聽了,覺得此人話中有話,很不是滋味。但大敵當前,他不予計較。隨後,他立即召集各部主將,詳細介紹敵情之後,便宣布破敵之事說:“敵人雖然眾多,工事修得也很堅固,但卻是孤立無援。《孫子·謀攻》篇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此,我決定,全軍將士,從即日起,分軍包圍麻屯,死守每個出口。然後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待山中水斷糧絕,山賊必然傾巢而出,到那時我軍奮起衝殺,麻屯不愁不破。”
眾將聽了,齊聲歡呼:“少帥真乃神機妙算,我等堅決擁護。”
陳勤聽了,卻大為掃興,心中懊喪。
淩統布置完畢,設酒宴招待諸將。酒宴開始,諸將士開懷暢飲,氣氛很為歡快。三杯過後,開始敬酒,陳勤被選為監酒。
陳勤原想以激將法促淩統硬打猛攻,使其敗北,挫其銳氣,哪知淩統卻置之不理。他更沒有想到諸將竟是一呼百應。於是他在監酒時,有意發泄私憤,並十分傲慢地對給他敬酒的人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就憑你那點本事,根本沒有資格給我敬酒!”說著,便把酒潑在地上,弄得別人很是難堪。
對於陳勤的舉止,淩統早就有氣,但為了不讓大家掃興,便沒有發作。現見他指桑罵槐地辱罵自己,實在忍無可忍,氣得一下子把杯子摔在了地上。
陳勤本想找茬羞辱淩統,現見淩統發怒,便乘機裝醉對淩統道:“好你個淩統,才當幾天主帥,就想對我耍威風!不要說是你,就是你老子在世,也得尊我三分。你有什麼了不起,敢對我摔摔打打!”
淩統見陳勤不但謾罵自己,還帶上了死去的父親,直氣得渾身發抖,說不出話來。眾將軍為了不使事態擴大,急忙將陳勤拉走;但陳勤見別人拉他,越發放肆,乘著酒興,邊走邊罵說:“你別以為你當主帥的父親死了你又當主帥,你們淩家就光彩麼?但你知不知道,你父親當主帥前曾是個無賴,而你是無賴的兒子,是個小無賴!”
這一來,可把淩統真的激怒了,於是,抓過一把刀來,衝出門去,對著陳勤連砍數刀。眾將士恐出人命,迅速上前死死抱住淩統,另外幾個人急忙將陳勤抬走,請大夫包紮治療。
事情過後,淩統也很後悔,便多次去看望陳勤,向其賠禮道歉。但數日後,陳勤終因傷勢過重,治療無效而亡。
淩統聽說陳勤死了,驚得目瞪口呆,心想:“我山賊未平,先殺了督軍,可如何向主公交待?”
正在此時,探軍來報,山賊已傾巢出動,開始拚死突圍了。淩統聞報,顧不得再想,便對眾將士高聲說道:“主公把破賊的重任交給了我,而我卻一時衝動,山賊未破,先殺了督軍,實在有負主公重托!我是非死無以謝罪了。為此,我今日決心第一個衝上去與山賊決一死戰,不蕩平山賊,誓不回師!”說著,翻身上馬,高舉戰刀,像發瘋的雄獅一樣,向山賊衝去。
眾將士一見,更是鬥誌昂揚,緊跟主帥,呼的一聲,如泰山壓頂似地撲向山賊,猛拚狠殺。結果,不到半天工夫,山賊死傷無數,活著的全部做了俘虜。
麻屯山賊被平,淩統大獲全勝,將士歡呼雀躍。但是,淩統在率軍回師前,卻讓人將自己捆綁起來,讓督軍張異親自押解,去向孫權請罪。
孫權問明情況後,表揚了他的勇敢堅定,同時也批評了他的行為魯莽,決定對他將功折罪,原諒了他的過失。
淩統聽了,連忙磕頭謝恩。孫權笑著將他扶起,為他設宴壓驚。幾天之後,孫權攻打江夏,又讓他做了先鋒。
李世民以詐退突厥
李世民,即唐太宗,出生於公元59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西北)人。他是曆代封建王朝中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很有名望的政治家。他在位23年,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創造了一段民富國強的時期,後人把這個時期譽為“貞觀之治”。
李世民的父親叫李淵,也就是曆史上的唐高祖,在北周時襲唐國公,為府兵八柱國之一,隋煬帝時為太原留守。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隋朝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之女。她三歲時頭發長得和身體一樣長,聰慧過人,好讀史書,長大後知書達理,才貌雙全,以“雀屏選婿”嫁給時為神箭手的李淵為妻。
據史載,李四民四歲時,有個善於看相的術士對李淵說:“這孩子有龍鳳之姿,二十歲後就能濟世安民。”李淵聽後大喜,遂為他取名為世民。
世民四歲學詩、讀史,就能過目成誦。到他十二歲時,便能言政事,談兵法,城府深沉,不拘小節,喜交天下有才之士。
隋朝大業末年,煬帝率嬪妃和文武百官北巡,一路上大肆揮霍,窮奢極欲,沿途百姓苦不堪言。一支突厥兵得到煬帝北巡的消息後,聚集數十萬人馬,將煬帝圍困在雁門關。天子被圍,朝廷著急,調集各路人馬前去救駕。最先趕到雁門關的,是屯衛將軍雲定興。為了盡快求得破敵解圍之計,雲定興出榜招賢。
但是,出榜招賢十餘日,無人響應,雲定興無計可施。情況緊急,不能再拖,雲定興決定親率大軍,猛攻硬拚,與敵人決一死戰。就在此時,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來到了雲定興軍中,對雲定興說:“將軍萬萬不可死打硬拚,現在各路兵馬尚未趕到,隻有您這一路將士,敵強我弱,如果孤軍對敵,必定損兵折將,定敗無疑!”
雲定興早就聽說李淵的兒子中有個叫李世民的,年齡雖小,卻熟知兵法,今見其一說,不敢輕視,遂問道:“公子有何高見,快快說與雲某聽聽!”
李世民說:“為今之計,隻可智取,不能強攻。《孫子兵法》中不是有個‘疑兵計’麼?將軍可多選旗鼓,廣設疑兵,突厥軍則可不擊而退,天子方可解圍。”
雲定興聽了,連連拍手稱讚說:“妙計,妙計!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隨後,雲定興按照李世民提出的“疑兵計”,命令將士在雁門關周圍的各個山頭全部插上旗子,到了夜間,又命將士在各個山頭擊鼓呐喊,虛張聲勢。
果然,突厥軍見雁門關周圍數十裏內,一夜之間,變得戰旗林立,鼓聲隆隆,喊殺震天,馬嘶塵揚,以為是隋朝各路大軍已經趕來救駕,才匆匆退兵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