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瑾獻身革命

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女革命家。在她戰鬥的一生中,充滿著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事跡,為後人所崇敬和傳頌。

秋瑾1879年出生在廈門的一個小官僚家庭。秋瑾從小聰明伶俐。她七歲時,聽到書房中哥哥的讀書聲,就走到書房,對教書先生說:“我也要讀書,和哥哥一樣。”先生就教她幾個字,誰知秋瑾一學就會,先生很喜歡她。從此,秋家的書房中又傳出一個女孩的讀書聲。秋瑾還在母親單夫人的指導下,學會吟詩填詞。在外婆家,她跟表兄學會了騎馬擊劍、使槍舞棒等各種武術。她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本領,而且養成豪爽奔放的性格。她在一首詞中寫到:“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在當時,婦女身上套著許多封建繩索,婦女的自由受到限製,還要遭受纏腳的摧殘。這與秋瑾的性格格格不入,引起她強烈不滿。當她看到,廈門街道上,洋人耀武揚威欺壓中國人的情景,更是憤怒,她越發感到社會的黑暗。在北京,她受革新派人物和維新刊物的影響,思想境界不斷升華。她自稱“鑒湖女俠”。立誌要用熱血喚起婦女的覺醒,爭取婦女和整個社會的解放。

1904年春,秋瑾不顧家庭的反對,變賣了首飾,踏上留學日本的征途。她到日本後,一不學醫,二不學師範,她一麵學習日語,一麵廣泛結識愛國誌士,進行革命活動。她參與組織了以反清為宗旨的“十人會”;發起由婦女參加的“共愛會”;她又創辦了《白話報》,鼓吹推翻清政府,爭取男女平權。不久,又加入秘密的反清會黨“洪門天地會”。當孫中山到日本時,秋瑾與孫中山見了麵,對孫中山的主張十分佩服,隨即加入同盟會,被推選為同盟會浙江分會的會長。她在日本奔走聯絡發表演說,宣傳革命,介紹愛國青年加入同盟會,她將名字改為“競雄”。經常穿男裝,佩戴從日本商店買來的“倭刀”,練習武藝。她成為留日學生中傳奇式女傑。

她回國後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婦女第一份報紙《中國女報》鼓吹婦女解放,發揮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同時她為武裝鬥爭作準備,與同盟會會員陳墨峰在寓所裏研製炸藥。一次不慎,引起爆炸,陳墨峰的臉和手都被炸得流出了血,秋瑾的手臂也給燒傷。秋瑾果斷地讓別人把陳墨峰送進醫院,自己留下處理了現場,當巡捕聞聲趕來追問時,她說是做飯不留神著火,引起爆竹爆炸。巡捕抓不住把柄,隻得作罷。

1907年春天,秋瑾離開上海回到老家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的校務。大通學堂是光複會的重要據點。秋瑾在校內增設了體育專科,購置了槍支彈藥,又從各地抽調許多革命黨人,到校擔任教官,聚集好幾百學生,到紹興城外大操場,進行軍事訓練,借此培養革命軍事幹部。秋瑾也身著男裝,騎著馬,手持武器,親自指導學生的野外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大通學堂的學生幾乎都發展為光複會會員,成了武裝起義的骨幹。

革命的形勢發展很快,起義的條件逐漸成熟。為了聯絡同誌,秋瑾日夜奔波在杭州、金華、紹興等地。徐錫麟與秋瑾決定,7月初,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秋瑾在浙江金華、紹興同時起義。

但是,在起義發動前,有的義軍首領擅自行動,被清兵打散;有的義軍首領因走漏風聲被捕殉難;清政府派出爪牙,搜捕革命黨人。徐錫麟被迫提前起義,但雖然刺死了安徽巡撫恩銘,但由於起義準備不足,孤立無援,終於被俘,反動派將他挖眼剖心處死。

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後,給整個行動計劃帶來嚴重困難,形勢十分危急。當清政府得知秋瑾是徐錫麟的同黨,派出一標(相當於團)兵丁前來紹興鎮壓。在這緊急關頭,大通學堂師生建議馬上起義。秋瑾則認為,紹興力量太弱,不能以卵擊石。不少同誌勸她立即撤向安全地帶,但她哪肯隻身出走,她婉言謝絕了。她將重要文件交給了同誌,隨即疏散了大部分學生。

7月13日下午,清兵包圍了大通學堂,撞開大門,一擁而進。秋瑾帶著一部分學生,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經過一小時的激戰,擊斃擊傷清軍數十人,最終因寡不敵眾,秋瑾等六人不幸被捕。

當晚,敵人連夜審訊。秋瑾麵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絕不出賣戰友。當敵人逼她寫供詞時,她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表達她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前途的擔憂和對起義失敗的悲憤。

清政府無計可施,於1907年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將秋瑾殺害,臨刑時,秋瑾視死如歸,昂首大笑,聲震寰宇。終年31歲。

秋瑾雖然英勇地犧牲了,但她的光輝形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