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對獨生子女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獨生子女在學齡前普遍在生活環境相對封閉,與同齡人接觸較少,父母期望值和關注點集中的特殊心理養成狀態中發展著自己的集體觀念。踏入校門以後,班集體開始對他們的人格養成發揮作用,針對獨生子女心理、生理和特殊的接受視野,開展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個人意誌品格,養成他們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價值觀。
和諧的班集體環境
班集體作為一個良好的微觀社會環境,對獨生子女的成長產生著直接而巨大的影響作用。獨生子女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增強,愈益需要與他人交往,特別向往集體生活。希望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希望在各種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潛能,表現自己的才能和特長,吸引別人,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進而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希望生活在集體中,尤其是以同齡人為主的集體生活中,與同伴結成和諧平等的人際關係。
班集體作為一個微型的“社會環境”。為獨生子女提供第一次施展才能、發展能力的舞台。由於集體主義觀念始終是班級意識的核心,主導著班級的心理過程和文化氛圍,一個班級在組建以後,經過教師的指導,全體成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務和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方法和手段齊心協力,共同奮鬥,逐漸形成穩定的組織結構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個體的發展目標和價值取向逐漸與集體協調起來。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範。共同參與班級活動的氛圍開始形成,這樣的環境最有利於獨生子女的個性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中得到良好的磨合發展。在這樣穩定的組織結構中,個體能自主地開展活動,成員凝聚力也能得以彰顯,從而從根本上顛覆和打破了獨生子女學齡前的生活狀態,容易融入集體之中。
科學的情感教育
對“集體主義”這種社會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借助情感教育的方式,最能促使師生間情感的融洽、心靈的溝通,從而把握學生情感的脈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教育親和力,使教育達到最佳效果。
(1)樹立明確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從情緒層麵上講是要激發獨生子女積極、愉悅的情緒,營造健康向上的集體氛圍。從具體內容上講要培養他們熱愛集體生活、積極參與各項公益勞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具有協調良好人際關係。解決集體中矛盾的動力,培養他們責任感、進取性、創造性、自主性等意識品格。
(2)培養熱愛集體的情感認同從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作為重點,使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關心集體、熱愛集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與集體的榮譽聯係起來,為集體出力作貢獻。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集體主義是班集體建設的靈魂,也是班集體這個“家園”的生存之基。
(3)明確“集體”與“個體”的不同概念獨生子女要學會從以往個人的圈囿中自覺地走出來,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自由與紀律的關係,養成適應集體生活的習慣,使個體在集體生活中日益成熟起來。
營造教育氛圍
培植獨生子女集體主義思想萌芽的深厚土壤,用情感教育為他們的人格、品質“澆水施肥”。是需要一個具有集體關懷為特征的班級氛圍作基石。
(1)營造“愛”的氛圍教育者要滿腔熱忱地對待包括獨生子女在內的所有班集體成員,熱愛他們,給予他們尊重、關心和理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強化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開展有意義的活動,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為每個成員在班集體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才能,由此而改善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的關係,培養同學間的友誼,協調師生間情感,使班集體中個體得到肯定、尊重、溫暖和平等相待,形成一種團結、互助人際關係融洽的風氣,使他們感到班集體的溫暖。
(2)營造“責任”和“榮譽”氛圍以情感教育為核心,培養獨生子女集體責任觀念和集體榮譽感。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實際情況,把握教育時機,向他們講清“責任心”的內涵以及怎樣學會承擔的責任心道理。在明白道理的基礎上,提出類似“我是集體小主人,我為集體爭光榮”的目標,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如團隊活動、義務勞動等集體行為中的個人負責製帶領學生去實現目標,幫助他們確立為大家,為集體服務的思想,確立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3)營造“主人翁”的氛圍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意識,針對獨生子女集體意識相對淡薄。參與性較弱的客觀情況,把他們置於班級主人翁地位,使他們無一例外地參與到班內的各項活動中來,自覺成為班集體的主人。調動他們自主管理的主觀願望,引發他們自主管理的動機。運用情感激勵,榜樣激勵,獎勵激勵等手段能全方位地激發他們參與集體管理的動機,獲得不同的心理體驗。產生參與管理的心理欲望,從而真正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體驗到集體主義的內涵和自身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