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事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
初一學生來自不同層次的學校,素質不一,思想認識、行為習慣參差不齊,怎樣讓初一新生很快組合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集體是初一第一學期班主任工作的重點。
開學就在班級中提出“班級榮辱,我的責任”,“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家園”等口號,利用班會晨會進行了很多層麵的思想教育,也給學生舉出了許多例子。這些在剛開始的一兩個月內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學生在熟悉環境後,同學之間相互熟識後許多缺點也漸漸流露出來,班級同學間的小矛盾多起來了,教室地麵的雜物多起來了,自習課上隨意說話的人有了,公物損壞後無人承擔責任的現象也有了,甚至班務承包上也有人懈怠了……於是學校班級評比欄中的班級扣分也多了,班級獲得的小紅旗少了。反複的說教這時也顯得蒼白無力了。下麵是一名教師講述的例子:
星期一的早上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忽然有學生反映窗簾壞了,並且說是臨窗的xx所為。xx則無辜地認為自己座位剛換過來,輕輕一拉窗簾便掉下來了。這時學生都看著我,看著xx,因為窗簾掉下影響用多媒體上課的效果,所以學生的目光中透露著不滿與失望。馬上叫學生或校工來修理一下嗎?我沒有,我發覺一次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契機到來了。
下午的班會課上,我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在與班長商量後,班長在班上現場采訪了xx同學。
班長:你知道窗簾誰弄壞的嗎?
xx:不知道。
班長:你想過把它修好嗎?
xx:想過,但我不會。
班長:你試過嗎?
xx:沒有。
班長:你若向同學求助,你認為會有人幫你嗎?
xx:應該有。
班長:你試過嗎?
xx:沒有。
班長:窗簾壞了,你覺得是一定要查出誰之過重要還是修好它重要。
xx:修好它。
班長:現在窗簾還沒有修好,你認為誰的責任?
xx:我的責任。
采訪完畢,我在黑板再次寫下“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家園”。然後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對此事的看法,並選出代表發言。
學生代表發言歸納如下:
xx同學既然是第一個發現窗簾壞了的同學,就應該主動修好它,而不是去找誰是真正的肇事者,也不要推卸責任。
xx同學想過要修好窗簾,但認為自己不會,或因為自己個子太矮夠不到。這時他不能忘記我們是一家人,我們班上還有42位同學,相信不是每個人都不會修,不是每個人都夠不到。隻有學會向集體求助的人才懂得要為集體付出。
窗簾壞了,影響老師用多媒體上課的效果,我們都發現了,可是現在還沒有修好。我們組認為這已不僅僅是xx同學的責任,我們全班每個人都有責任。我們大家都沒有行動,都在等著弄清是誰弄壞了窗簾,這有什麼意義呢?窗簾是無意中被弄壞的,追究責任人真的沒有必要,但這個事件中讓我們看到我們這個集體中成員往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忘記老師說過的“班級榮辱,我的責任”這句話了。
即使窗簾是被某位同學故意弄壞的,在看到有人主動把它修好後,即使他沒有站出來承認錯誤,心中也早已知錯,也會心懷愧疚。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相信他一定會第一時間站出來想辦法彌補自己的過錯的;下次班上有同學犯錯時他也會多了一分寬容的。這也是集體力量啊。
接著,我進行了小結,告訴學生在這一事件中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我們都應該進行一次自我反省,告訴學生在集體中生活就要有集體主義觀念。集體能給我們溫暖與力量,也能帶給我們智慧。
最後,我說:“現在讓我們再回到今天早晨,xx同學一拉窗簾,發現窗簾壞了,我們現在來看他的表現。”
xx站起身來,在大家的注視下爬上桌子,他夠不到窗簾軌道。這時,他回頭看著後排同學說:“xx,請來幫我一下。”話音未落,卻有四五個高個學生起身趕來,大家都笑了。當一個高個男生將掛鉤鉤上,輕鬆地跳下桌子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窗簾事件”後,我發現班級日記中好人好事欄記錄的內容漸漸多了起來;偶爾走進教室,發現地上有雜物,隻要眼睛盯上兩秒,便有學生搶著將之撿走了,沒有爭論,隻有笑容;那句口號也被學生掛在了口頭:班級榮辱,我的責任。
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用學生生活之外的典型事例來進行說服教育固然是有效的,必要的,但抓住學生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來說事,讓學生在班級小事中明辨是非,明確在集體生活中的應懂的道理,應有的行為更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