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班級建設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馮恩洪說:“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學生不隨地吐痰,這是一種教育,但是我還應該創造一種環境和氣氛,使學生不好意思隨地吐痰。我可以叫學生勤奮學習,我還應該創造一種氛圍,使學生置身其間,不學覺得愧對老師,愧對學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育。”這種教育實際上就是班集體的影響力。無數班級管理的實踐表明,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它是鑄造優秀學生,熔化改造後進學生的熔爐。一個學生表現無論有多不盡人意,如果來到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裏,則很可能在無形中得到改造。那麼該如何建設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呢?教育科學及優秀班主任的經驗告訴我們,班集體的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抓起:
(1)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等集體主義精神;
(2)提出共同的奮鬥目標,並引導學生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
(3)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健全的組織機構;
(4)製訂並實施共同的行為準則(班規班約)和組織紀律;
(5)培養健康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6)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包括班級自主活動);
(6)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具體操作時,可抓住一個或幾個方麵作為班集體建設的突破口,以帶動和促進整體的發展。讓集體主義精神熠熠生輝。
抓好“三個時段”的集體主義教育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就是要讓學生形成熱愛集體、團結友愛、集體榮譽感和集體責任感、集體自豪感等品質及集體主義價值觀,同時讓他們在集體中滿足友愛、歸屬、溫暖等心理需求。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策略、途徑和方法很多,這裏隻從“開學”、“平常”和“非常”三個時段來討論如何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開學階段的集體主義啟蒙教育
(1)在開學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日常人際關係中的“第一印象”是至關重要的,班集體建設也是如此。學生對新班的最初印象將直接影響以後班風的形成。因此,對班主任來說,新集體的建設早在新生入學之前就開始了———他必須苦心醞釀著使新生迅速形成“集體”的計劃,精心地為“導演”集體主義“開場戲”而作各種準備,胸有成竹地迎接著新集體的誕生。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可采用這樣一些方式:
①暑假裏給每位新生寫一封熱情洋溢的歡迎信(後來把信當作開學報到時的見麵禮);
②精心布置教室(包括挑選格言、宣傳畫等);
③開學第一天便在學生中進行“我心目中的班集體”、“我理想的班主任”等問卷調查;
④報名那天通過領新教材、打掃教室衛生等事情讓學生初步體會為集體服務的光榮;
⑤開學第一周舉行“主問仆答——學生問班主任答”、“我的自畫像——同學自我介紹”等主題班會,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盡可能迅速地互相了解。應特別指出的是,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不露痕跡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的啟蒙教育。
(2)在班會中萌發“愛集體”的情感利用主題班會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3)讓學生在設計班徽中產生自豪感一個班級就是一個集體,也是一個學生社會,有著自己的風格,有著區別其他班集體的特點。因此為班級設計班徽是很有意義的。具體可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讓他們分成若幹小組,精心策劃。最後對每一小組的班徽進行評比,選出最佳作品作為班級的班徽。設計好的班徽可以張貼到教室醒目的地方,也可印在學生的學生證上。讓同學們能感受到班在我心中,為我是班學生而自豪。此外發動全班同學一起創作班歌、討論班訓和班名等,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平常時期的集體主義深化教育
(1)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班級日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在班級日記中不僅對好人好事進行表揚,而且對那些有損於班級形象的人和事也進行批評,同時還對班上同學的思想狀況、學習現狀進行分析評價,有時甚至展開討論。在這種正確輿論的引導下,學生都不知不覺地開始關心班集體的榮譽,維護班集體的形象,從而使大家都加入到班級管理的行列之中。
(2)讓學生感受集體溫暖可利用下列時機讓學生體會集體的溫暖:
①學生過生日時,送上大家的祝福。這個活動拉近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班主任以及任課老師的心理距離。難怪有學生在日記中寫到:從來沒有像這樣盼望生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