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廣森的妻子方健妮已經記不清楚,有多少次丈夫在家中吃飯時接到鎮裏有突發事件的通知,立刻放下飯碗,直奔現場排險。方健妮也不忍心去數,丈夫有多少次下鄉或單位工作回來時,手按腹部,臉色臘黃,步履蹣跚。每次勸他到醫院檢查,黎廣森總說是胃痛的老毛病,吃些止痛藥,就有投身到工作中。
可以找到好工作,但黎廣森卻依然堅持做武裝工作,工作中,他時刻把別人的冷暖記在心上,麵臨危急情況,他也總是率先做典範。黎廣森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
柑子村是坭陂鎮人口最多、工作難度最大、經濟尤為貧困的一個村,全村共有近1000戶、4700多人。自1997年開始,黎廣森就在這個村負責掛點扶貧。當時,全村的人均年收入僅有2000多元,村裏的道路到處都坑坑窪窪,群眾出入很不方便;村裏的小學校隻有幾棟陳舊破損的教室,校舍嚴重不足,幾個年級的學生常常都是擠到一間房子裏上課;就連村委會也沒有一棟像樣的房子。
一開始,為了能夠盡快了解並掌握村裏的真實情況,從而找到幫助群眾致富的具體辦法,黎廣森走東家、串西家,征求群眾們的意見,聽取村幹部的建議,做了許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在調查過程中,有些幹部和群眾都勸黎廣森說:“柑子村的問題太多,事情很難辦,就憑你一個小小的部長,啥也解決不了,你就別費這個心了。”每當聽到這些話,黎廣森總是真誠地對大家說:“我雖然是個小蘿卜頭幹部,但也是人民的公仆。當公仆就要為老百姓辦實事,就要為群眾排憂解難。”
黎廣森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一次工作隊成員和村幹部會上,黎廣森代表工作隊鄭重做出了“三個必須”的承諾:必須全心全意為群眾做好事,必須認真負責為群眾辦實事,必須想方設法為群眾解難事。會後,他還讓人將“三個必須”的承諾貼在了村委會的會議室裏,一方麵是為了與大家共勉,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接受群眾的監督。在掛點扶貧期間,黎廣森為了兌現“三個必須”的承諾,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為柑子村的群眾做了不少實事、好事。
柑子村的村民曾雲娣,家庭條件非常貧苦,女兒、兒子也都是聾啞人。黎廣森聽說這一情況後,就與村支書一起看望慰問他們,並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了200元支持曾雲娣。此後,他又組織發動全體幹部和一些生活比較富裕的群眾共同捐款,幫助曾雲娣改善生活條件。
柑子村村民肖運添身患重病,家中還有兩個孩子讀高中,生活特別困難。黎廣森便拿出自己的錢,為肖運添交醫療保險,為其孩子買學習用品,每逢過節,也經常會帶上大米、花生油等物品登門慰問。
為了擴建柑子村小學,黎廣森多次找到村子裏惟一一個在外經商的王春暉做思想工作。王春暉每次回到家鄉,黎廣森都會登門造訪。終於,在他的感召之下,王春暉為柑子村小學捐款30萬元。不久之後,柑子村小學就建造了一棟嶄新的教學樓。
2001年,為響應上級的複墾號召,黎廣森與村幹部群眾一同努力,最終將100多畝河灘地改造成良田。為改造村裏的道路,他又和村幹部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援,想方設法籌集到了100多萬元的資金,將道路全部鋪上了水泥。此外,黎廣森也多方籌措資金,幫助村委會建起了一座有三層樓房的村址。在抓計劃生育、治安調解和縣道改造工程的拆遷工作等方麵,他總是盡心盡力,從不懈怠。幾年來,在黎廣森的帶領下,原本貧困落後的柑子村瞬間變了樣,尤其是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000多元上升到了3650元。由於許多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柑子村多次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為了改變村子破爛不堪的麵貌,黎廣森付出了許多。一直以來,他都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一切,也都與他的付出成正比。
黎廣森常說:“我的命是從戰場上撿回來的,比起那些犧牲了的戰友,我已經很幸運了,應該要知足。”鄧威是坭陂鎮原副鎮長,曾與黎廣森共事三年,他評價黎廣森說:“他不僅是一個肯助人、肯負責、肯吃虧的‘三肯幹部’,而且還是一個從不賭博、不喝酒、不趕時髦的‘三不幹部’。”了解他的幹部群眾也都稱讚他一身正氣,一塵不染。
一直以來,黎廣森都與父母、妻兒住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建造的土坯房裏,家裏也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在他有生之年,隻用過三件值錢的東西:一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買的一台17存的“熊貓”牌黑白電視機;一件是早些年他花1000多元錢買來的一部二手“嘉陵70C”型摩托車;還有一件是他用了多年的“諾基亞5110”型“磚式”手機。此外,黎廣森十分儉樸廉潔,最好的衣服就是專武幹部製服。
妻子下崗後,一家老小就全靠黎廣森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來維持生計。為了治病,他債台高築。雖然長期患病,生活貧苦,但他卻從不向上級提任何個人要求,從不占公家一分錢的便宜,從不接受他人的饋贈,也從來都沒有動用公款為自己私人請客,更沒有因不廉潔被人告過狀。
作為鎮黨黨委員、武裝部長,每逢征兵時,就可以大筆大筆地撈錢,而黎廣森卻從未鑽過這個空子。對於他來說,這個時候正是責任大、壓力大、個人經濟開支大的時候。平時,黎廣森的每月的電話費隻有二、三十元,但在征兵期間,他每月的電話費卻總是高達二、三百元。這些多開支的電話費,雖然許多都是為了工作,但他卻都會拿自己的工資來墊,從沒有找公家報銷。
有一些適齡青年如願以償地參軍後,很多青年的父母為了感謝黎廣森,常常都會悄悄給他送錢、送物,但黎廣森總會一一拒絕。黎廣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隻要合乎原則的事,我一定會辦,但不該拿的錢財我絕對不要!”
有一年,柑子村幹部曾新泉的一個親戚經體檢政審合格後,圓了當兵夢,他想請黎廣森到家中吃頓飯,以表謝意,卻被黎廣森婉言謝絕。於是,他就又拎了兩隻自家養的雞去了黎廣森家裏,不料,黎廣森還是堅持不要,硬是讓他把兩隻雞又拎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