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複退軍人的好榜樣梁遠獻
梁遠獻是一名出色的軍人,1985年3月時,他參加了保衛祖國南疆的戰鬥。在戰場上,他和一批戰友們不畏死亡,用堅強的毅力守著自己的陣地,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在一場反攻戰時,梁遠獻又第一個踴躍衝出戰壕,領著同誌們衝鋒,戰後還榮獲了二等功。
一年半之後,梁遠獻脫下了軍裝,成了一名退役軍人。退役後的他,戴著一枚金燦燦的二等軍功章回到了家鄉,來到了山東省菏澤市毛紡廠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其實在他的安置問題上,組織上特地征求過他的意見,他沒有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隻是說:“當兵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現在雖然我已經退役了,但我還是要做一個時刻聽黨指揮的兵,組織叫我幹啥就幹啥!”
剛進入廠裏,領導就交了他一個不小的任務,讓他和另外12名戰友將辦公樓前的大水坑墊起來,用來修建一個花園。二話沒說,梁遠獻就和戰友們一起幹了起來,表現絲毫不比在部隊裏的時候差。結果,原定於15天的工作量,他們隻用了7天的時間就攻了下來,廠裏的領導對他們很是滿意。工友們也向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當過兵的人就是不一樣!”聽到這樣的誇讚,梁遠獻更有信心,也暗暗對自己說要加倍珍惜退伍軍人這個稱號。
成為一名工人後,梁遠獻的戰場從“前線”搬到了一個“5000平方米的染整車間”。不論春夏秋冬,每天早上7點半他都會準時來到這裏,戴上口罩和草帽,鑽進去清理毛渣子。在整個毛紡廠中,這是最髒最累的活兒。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裏麵溫度很高,進去不一會兒便是滿身的汗,而冬天時倉內外的溫差又很大。不過,繁重的工作沒有使梁遠獻止步不前,相反他幹得十分認真賣力。曾經有人問過他:“從原來的二等功到現在的清潔工,你心裏會不會不平衡?”他輕鬆地說道:“其實幹什麼都一樣,組織怎麼安排就怎麼幹。”一句簡單樸實的話,就折射出了梁遠獻高尚的品格。
梁遠獻的工作單位離家有些遠,每天都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來回騎50多公裏路,妻子心疼他,他卻總是說:“軍人出身,特別能吃苦。這點事算不了什麼。”
在染色工序當了幾個月的學徒後,梁遠獻由於表現出色被提拔成為車間保全班班長,主要負責機器的保養和維修工作。除他之外,車間裏還有十幾個維修師傅,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剛剛當上班長沒多久,車間裏的一台烘幹機就出了問題,這是保全班師傅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情。因為全車間隻有一台烘幹機,隻要它一“罷工”,所有的工序就都沒法進行了。每次出故障後,維修師傅不等烘幹機的溫度完全降下來,就得鑽進去搶修。這一次,梁遠獻二話沒說,拎起一桶水澆在了自己身上,然後就鑽了進去。冒著高溫在裏麵修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將烘幹機修好了,他自己卻早已渾身汗水,胳膊被燙得又紅又腫,鑽心地疼,手上更是早已不成樣子。從此以後,修烘幹機的事好像就成了梁遠獻的“專利”,每次出問題他必然搶在第一個鑽進去修。
在廠裏工作的期間,梁遠獻當過最大的官就是工段長,可即使是這麼小的一個領導,他也是三上三下。梁遠獻一共有過三次當工段長的經曆,前兩次都是代理性質的,隻要原來的工段長回來了,或是廠裏麵有了合適的人選,他就會立即回到原來的職位。不過,對於這一切梁遠獻從來沒有抱怨過。第三次當上工段長是在1992年,那一年是競爭上崗的。可是隻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兩年多,他就主動將其讓給了一名大學生工友,自己則幹起了設備檢查員,工資也少了很多。別人都很不理解他的行為,他卻有自己的理由,原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廠裏也購置了許多先進的設備,但梁遠獻隻有初中學曆,他覺得自己有些力不從心,應該讓更有水平、更有文化的年輕人挑大梁。
2001年,他又出人意料地主動要求去當一名清潔工,很多人都說他傻,但他卻坦然地說道:“啥活都得有人幹,啥活兒都得幹好。”十幾年來,梁遠獻幾乎將整個車間裏的崗位都做了個遍,可是官卻越來越小,但他從來沒有感到不平衡過。到底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呢?也許樸實的梁遠獻說不上是什麼,但大家都能夠看的出來:是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是一份責任和壓力。這些,讓使梁遠獻的內心充滿了平靜、滿足和喜悅。
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把自己當作普通一兵,幹一行、愛一行,總是在工作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接過擔子。他曾先後10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還帶出了多個優秀工段和班組。在他的心目中,國家得益永遠高於個人得失。
梁遠獻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軍人,更看到了他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本色,正應了人們的那句話:“當過兵的人就是不一樣。”
梁遠獻雖然為國家做出過貢獻,但他卻從來沒有向組織伸過手,更不會提任何特殊要求,即使家裏的生活十分艱苦。以一顆火熱的心,為別人送去關懷,給社會帶來溫暖,詮釋著一個軍人應有的本色。
“戰場上我敢勇往直前,致富路上也不會落後別人。”
成為工人後,梁遠獻過了幾年平凡但幸福的生活,直到1999年,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但是,梁遠獻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困難打倒,相反,他更加有信心,更加有鬥誌,更加相信自己可以幹出一番事業。事實證明,他是對的。那一年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導致梁遠獻所在的毛紡廠也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大批產品銷不出去,效益直線下滑。廠子效益不好,受苦當然是廠裏的工人們,梁遠獻的工資隻有200多塊錢,用這些錢來養活一家人,實在是難以想象。有時候,工人還沒有活幹,隻好回家等著。再加上他的父親和嶽父、嶽母在那一年相繼去世,對他們一家人來說更是打擊,醫藥費也花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