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三間瓦房已經很破舊了,每到下雨天,“外麵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屋裏也沒有像樣的家具和和家用電器,一台17寸的黑白電視機,還是花50塊錢從舊貨市場上買來的。此外,從前線回來後,梁遠獻的聽力一直都不太好,幾年之後他的右耳長出了一個膽脂瘤,醫生一再勸他趕快做手術。可是,做手術會花費一大筆錢,還耽誤自己的工作,因此梁遠獻一拖再拖。

梁遠獻沒有去請政府幫自己解決問題,而是勇敢地迎接了眼前的挑戰。為了多掙一些錢養家,梁遠獻跑到了河南濮陽建築工地找了一份小工,工作是推磚卸沙的力氣活,當別人休息的時候,梁遠獻也從不停下來,常常累得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力氣。盛夏的中午,驕陽似火,坐著不動就不停地出汗,何況還要時刻不停地幹活。當和他一起打工的人都知道過去他為國家上過前線時,都對他感到十分佩服,也有人對他說:“你真是個老實人,隻要你把軍功章往領導麵前一放,肯定過得比現在舒服呀!”他卻說:“要是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我這兵就算白當了!”他的妻子秋菊除了在家裏種地、照顧一家老小外,還總是走街串巷撿破爛、收酒瓶。總之,兩口子為了養家受盡了苦頭。

後來,梁遠獻的一位老戰友知道這些情況後,便對他說:“想當年你為國家出生入死,立下過那麼多功勞,現在你不如去找找政府,讓他們給你安排一份工作。”可梁遠獻卻說:“當時退伍的時候,組織上已經給我安排了效益最好的單位,現在有一點難就去給他們添麻煩,這不是我的處事原則。再說,過去我能夠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現在在致富的道路也我也不能落後,總有一天會好的。”就連妻子也忍不住勸他找找門路,可是他卻總是反過來勸妻子要多為國家想一想,不能隻顧自己的小家。

那段時間裏,梁遠獻經常在休班間隙到處去搜集一些致富信息,經過一番思索和比較後,他發現市場上對草繩、草苫的需求量大,而他所在的村裏有很多稻草沒有用武之地。聰明的他覺得,這是一條投入少、製作簡單、銷路廣的致富道路。於是,他便帶著全家人搞起了草編加工,堆到一米多高的一盤粗草繩,隻賣7元錢,除去成本外每天能賺個四五塊錢。雖然不多,卻能緩解家裏的經濟情況。

2001年冬天,此時的梁遠獻已經有了一定的資金,他決定進行多種庭院經營。說幹就幹,他首先在自家門前搭建起了10幾間兔舍,購買了一批獺兔。然後又買來許多養殖書籍,嚴格按照上麵的方法科學養殖,所以他家的獺兔生長快,個大體壯,皮毛發亮,很受采購商的歡迎。僅一年下來,他便有了3000多塊錢的純收入。

後來,他又從報刊上了解到生豬市場行情比較好,又籌集了一部分資金,在自家院子裏建個小型養豬場,引進了15頭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市場行情看好的優良豬種。其實早在當兵的時候,梁遠獻就是隊裏的養豬高手,他喂養的豬一個個都是膘肥體壯的,團裏還特別在他所在的連隊召開會議,將他的飼養法進行推廣。以前有過成功的經驗,梁遠獻決定再次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了保證豬的健康生長,他在科學喂養方麵下足了功夫,不僅參考各種養殖書籍和別人的經驗,自己也經常創新出一些很好的方法,如他將一天三次喂養改成了一天四次,不僅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同時縮短了生豬的出欄時間。那一年,養豬又為他帶去了4000多元的收入。日子慢慢好起來了,梁遠獻新蓋了房子,添置了許多家具,成了村裏人羨慕的對象。說起以後的生活,梁遠獻一臉的興奮,他對以前充滿了憧憬,說道:“現在廠裏的效益越來越好了,家裏喂的豬也個個活蹦亂跳,俺家的日子肯定會一天比一天好!”

雖然,梁遠獻的軍旅生涯是短暫的,但他卻將軍營的好習慣好傳統永久地保留了下來,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雖然脫下了軍裝,但他身上仍然保持著犧牲、奉獻的軍人本色!他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新時期優秀退伍軍人的感人篇章。

“先國家、企業之憂而憂,後國家、企業之樂而樂”,這就是軍人梁遠獻的苦樂觀。他經曆了人間的風風雨雨,有過輝煌也有過失意,盡管當年的立功喜報已經發黃,但他身上的軍人作風依然清晰地存在。他始終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著軍人永遠不變的本色。

在退伍的軍人當中,梁遠獻的威信很高,因此大家有了什麼事情,都喜歡去聽聽他的意見。

2004年6月的一天,梁遠獻的戰友趙金嶺拿著一封信找到了他,信裏的內容是邀請退伍軍人到某個地方集合,找政府反映一些情況。趙金嶺平時特別信任梁遠獻,就問他:“二哥,你看咋辦?”從不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梁遠獻果斷地說道:“咱不摻和這個,你要是真有困難就找我。”梁遠獻清楚,趙金嶺的家裏實在是太困難了:他本身有殘疾需要治療,不幸又患上了腦瘤,動手術花掉了兩萬多塊錢。雖然組織上幫他解決了一部分,戰友們也不時地資助他,但還遠遠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家裏已經負債累累了。再加上他的在的工廠效益不好,妻子體弱,孩子尚小,父母已經年近七旬,這些擔子一直都壓在他的心頭。

好不容易說服了趙金嶺,他又馬不停蹄地找到其他戰友,和他們一起回憶個人成長經曆,重溫部隊的培養教育,還將政府的困難一一向他們擺明,最後鼓勵大家拿出當年在戰場上的拚勁來進行二次創業。最終,這些人的“心頭疙瘩”終於也解開了。當然,梁遠獻並沒有忘記趙金嶺的困難。他想,趙金嶺既是一位下崗工人,又是一名殘疾軍人,工商、稅務有免稅優惠政策,可以辦一個流動售貨亭。他跟戰友們講了自己的想法,並發動大家都為趙金嶺捐款,很快趙金嶺的售貨亭便開張了。這不僅讓他全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更點燃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氣。

此後,梁遠獻的心裏又多裝了一件事:如何才能讓退伍軍人成為社會的財富,而不是包袱呢?他認為,應該讓退伍軍人多了解一些致富的信息,通過自己的雙手重造天地。此後,他隻要了解到一些致富的信息,就會馬上反饋給自己的退伍戰友們,很多戰友就是通過他成為當地的富裕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