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們國家還沒有實現載人航天,所以,飛行員們都非常向往可以登上太空,聶海勝也是這樣。但是,想要成為宇航員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還是我國的首次登天。選拔工作做得非常細致,一層層,嚴格、苛刻地選拔工作進行著,聶海勝努力著。
終於,聶海勝從3000多名航天員中,走出來,進入前14名,然後進行接下去的選拔……聶海勝有幸入選最後3人小組成員之一,可謂辛苦不負有心人。
終於,“神五”首飛的名單公布了,不是他。但是,他並沒有放鬆,因為在他心中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當有人問他當名單公布不是他的時候,他心中的想法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在做好我自己的準備,因為“神五”畢竟還沒有發射,沒有發射之前什麼事情都不好說,作為對這一項偉大的工程的負責,一種責任心,它需要我們做好準備。”
是的,不到最後一刻,登天的人員還不好說,所以,聶海勝仍然沒有絲毫地放鬆,始終努力進取。
終於,神五首飛的名單確定了,但是仍然不是他,不過他也並沒有失望,因為在他心中,他已經努力,而機會隻給又準備的人。
在“神五”首飛航天員楊利偉登艙的時候,聶海勝與另外一位選手一起為其送行,這個時候,聶海勝雖然並沒有入選,但是卻發自內心地在為戰友高興,他們將楊利偉送到“神五”艙口,一直微笑著向大家揮手。
進入首飛航天員梯隊,但是卻並沒有成為我們國家首飛第一人,聶海勝沒有遺憾,而且當楊利偉將手腕上的手表偷偷交給他的時候,他安慰、鼓勵道:“家裏有我們,你放心吧。”是的,他們的戰友情誼比個人利益深重得多,一起努力,一起拚搏,努力、拚搏過後是否成為這一次的飛天航天員早已並不那麼重要了。
火箭升空後,聶海勝乘坐飛機返回北京,但是他心中卻並沒有失落,相反他仍然是替戰友感到高興:“我替他感到高興,他代表我們這個航天員隊伍去執行了一項咱們國家的重大使命,所以想到這些東西,就沒想那麼多。”
“神五”首飛,聶海勝有幸入選,“3000”到“3”,聶海勝經曆的痛苦無人可知;從“3”到“1”,不是“聶海勝”,但是聶海勝也沒有覺得遺憾,因為他沒有時間遺憾,他還要投入到未來的偉大工作中呢。
5年的訓練,“神五”首飛結束了,聶海勝經曆了苦,經曆了難,然而仍然與其擦身而過,但是他不遺憾,他要繼續投身自己的飛天夢。
雖然,聶海勝以極其優秀的成績入選“神五”首飛梯隊,但是卻沒有成為神五首飛的真正主角。但是他沒有失望,就像他妻子曾勸過他的那樣:“到發射那天才能確定第一個飛上太空的航天員,你要有思想準備。要是你去飛,一定要心細,爭取圓滿完成任務;要是別的戰友去飛,也別失望,以後還有機會呢,我看‘神六’航天員準有你!”他更看重的是以後的機會。
作別“神五”,軍隊黨委說一切從零開始。這,也並沒有給聶海勝太多的壓力。因為他本身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為了能夠成功入選“神六”,實現自己多年的飛天夢,聶海勝放低姿態,仍然非常虛心地學習戰友的優點,從零做起,不斷提高自己。
由於“神六”飛行的時間要比“神五”長一些,而航天員要進行工作的難度也要進一步增強許多。所以,要想成功成為“神六”主角就必須要付出比神五時候更加嚴酷的訓練。所以,除了像“神五”時候那樣地努力外,聶海勝將自己平時訓練的難度和強度也都加強了許多。比如說“轉椅”訓練,聶海勝會做到15分鍾,而規定的圈數中10分鍾即為優秀;比如說“離心機”訓練,聶海勝仍然超標準完成G值,很多時候麵部都會被練到變形。而聶海勝在雙休日時候也很少休息了,經常將其當作工作日。
為了能夠實現目標,聶海勝一直如此堅持著,就像他妻子所鼓勵的那樣:“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
從神六選拔開始以後,聶海勝就更加積極地準備,這些準備除了包括上麵所說的自我訓練,其中還有一項特殊的訓練——“搭檔”,這個工作非常關鍵,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團結,毫無力量,搭檔不好的話將直接影響到工作的質量和心情。
為了可以讓自己和隊友配合默契,聶海勝和費俊龍每天都生活、工作、訓練、學習、遊玩在一起,彼此信任、批次鼓勵……最後,達到一種甚至對方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微笑另外一個人都能夠心領神會。
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進行兩人的換位練習,爭取可以做到完全熟悉。而且他們倆還動員彼此的妻子也在一起交流,幫助他們找到兩個人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幫助他們提高兩人之間心理上的相似的方法,以便可以實現足夠的默契。
如此的精益求精,苛刻,甚至有點較真的要求都因為他們要將自己打造成為技高一籌的團隊。因為,他們深知“神六”任務頗具嚴峻性,而且另外幾組航天員也都是來自全國空軍部隊十足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
出類拔萃,不單單要求單獨個體衝擊NO.1,更要求是的這個團體可以成為不分彼此的一體。聶海勝和費俊龍深諳此理,並真正地付諸實踐。
終於,十三進十,十進六,六進二,他們成為2005年的“神六”宇航員。
成功隻青睞有準備的人,成功隻青睞準備好的人,聶海勝和他的“我最親密的戰友”費俊龍經過無數汗水、甚至血水的洗禮,衝擊成功,成為我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宇航員。
經曆了一次次的曆練,聶海勝和他的戰友終於登上了太空,而艱苦地訓練使他們達到了一種完美灑脫的“演繹”。
雖然說聶海勝和其戰友都完成超強度訓練,但是在初登太空的時候,仍然感到了不適,就像我們在進行了無數次演練以後,甚至達到了胸有成竹,而麵臨真正場合的時候也仍然會有瞬間的不適感覺,而他們所麵臨的更是未知世界。所謂,模擬環境畢竟不等於真正的太空環境。
好在,聶海勝他們每每都超額完成訓練任務量。所以,雖然在剛剛脫離地球引力的時候,他們感到了一種渾身難以言狀的不適應。但是,麵對這種情況,聶海勝兩人迅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的危險性:如果繼續延續下去,將會導致“空間運動病”,從而無法完成這次飛行任務,甚至還會出現危險。於是,聶海勝兩人交流信息,馬上進行抗爭,他們強迫自己想象是在模擬機上靜坐……全力調動意誌力……竭力抗爭環境所帶來的束縛。
終於,幾分鍾後,聶海勝和其戰友克服了這種難以名狀的錯覺,恢複到了正常的狀態中,在這場與意誌力和錯覺之間的殊死搏鬥中勝出。
由於聶海勝和費俊龍在登艙之前的不懈努力、艱苦訓練和默契配合,他們在太空中的表現堪稱完美。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聶海勝和其戰友乘“神六”環繞地球飛行77圈,行程325萬公裏。然而,為期5天的太空飛行中,他們的所有操作準確無誤,期間發送指令上百次,進行動作上萬次,竟無一差錯,極其成功地完成了我國首次穿越軌道、返回船艙等等一係列高難度空間科學實驗,圓滿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計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步。
不僅如此,為了像國人傳達他們的安全,其戰友還在太空狹小船艙中做了一個擁有4個筋鬥的前滾翻。而,其功勞也與聶海勝不無關係。除了這樣的配合,聶海勝在其戰友出艙的時候,細心地護艙門工作也做得不可挑剔。
而且,在聶海勝他們的完美表現竟然完全來源於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而,宇航船上為他們所準備的備用操作指南手冊,兩人都沒動過,因為,他們早已將這些爛熟於心,即使閉上眼睛也可以說出艙內所有儀表、電門的位置、顏色和作用,而且張口就來。
在感動於此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感動的是聶海勝和其戰友在配合上完美無缺,就如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宇航員楊利偉的評價:“他們配合得如同‘左手和右手一樣’,在飛船發射的一刹那兩手相握,在成功返回的時候兩手相握!”
於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給了他們聲譽:完美無缺!
聶海勝,2003年入選我國“神五”梯度宇航員,2005年成為我國“神六”宇航員,期間他以平常心對待所有的一切,從零做起,虛心地向戰友們學習,終於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英雄宇航員。至此,農村娃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而且還在自己的飛天旅程上奮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