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獻身的李劍英
李劍英出生於一個善良淳樸的家庭,無論是在小學時期還是在中學時期,他均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在校學習期間,幼小的李劍英就向往祖國的藍天,並立誌成為一名駕馭戰鷹的人民空軍飛行員。在18歲的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招飛入伍,如願以償地實現多年以來的夢想。
李劍英是在鄭州第十七中學畢業的,在其當上飛行員後,全家人均為其感到驕傲與自豪。當他回家探親的時候,弟弟向其問道:“你第一次開飛機的時候害怕不害怕?”他卻淡然一笑地回答道:“我從來都沒有害怕過。”
在入伍之前,李劍英便有著一顆放飛藍天的報國之心。18歲那年,自從進入航校實現翱翔祖國藍天之夢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其名字中建設的“建”改為利劍的“劍”,並意味深長地說道:“我之所以改這個字,就是為了把自己打造成為一把空中利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努力拚搏、勤學苦練。在航空理論學習方麵,他是一名精英,不僅被作為理論骨幹由一區隊調至二區隊擔任班長,還以其汗水鑄造了翱翔藍天的矯健翅膀,使自己由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長為一名“全天候”一級飛行員。
在22年的飛行生涯中,他不但累計飛行5003個架次,安全飛行2389個多小時,還先後榮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這些成績的取得,均是李劍英精飛苦練的曆史見證。
正是由於李劍英擁有著一顆翱翔藍天的報國之心,才使其為之目標不斷努力;正是由於李劍英勤於苦練,才使其成為一名出色的飛行員。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對於一名戰鬥機飛行員而言,是否敢於試飛未知領域,是否敢於試趟訓練先河,則是其心理素質是否“過硬”的具體體現。
2005年10月下旬,當上級的一道“合同戰術實兵對抗演習”的命令下達至團中的時候,得知此消息後的李劍英感到無比激動與興奮。曾在那天晚上,他挑燈夜戰,並寫下近一千字的“挑戰書”。
進入陌生的機場之後,李劍英不僅認真學習機場的使用細則,還用心了解通信導航資料及對抗飛機的技站性能等,並為演戲做著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演習那天,空襲警報驟然響起,所有參戰人員均立刻奔向戰鬥崗位,進入臨戰狀態。依據雷達顯示情況,兩架“敵機”從同一方向向我機場襲來。在指揮員的一聲令下,李劍英與黃光華等4名飛行員,緊急升空並進行攔截,他所駕駛的3號戰機,由於地麵指揮所做的引導,迅速發現“敵機”,且以最大坡度向右轉彎,僅用半分鍾時間便牢牢地鎖定目標。狡猾奸詐的“敵機”企圖得到擺脫,然而,李劍英卻沉著冷靜,緊緊纏住“敵機”,距敵機兩公裏處果斷地“發射”導彈,成功地將“敵機”擊毀。在那次演習的過程中,李劍英曾創下發現目標最遠、占位攻擊精確的優異成績。
李劍英那種在險中求生存,在對抗演習中勇猛戰鬥,敢打頭陣的幹勁與無畏的戰鬥精神,令隊員們深感佩服。每當憶起此種情形的時候,飛行一大隊的隊長胡曉東總是記憶猶新地說道:“作為一名老飛行員,每當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時,李劍英總是喜歡第一個向前衝;每次有重大演習、訓練任務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向大隊遞交請戰書。”由他的話語可知,一個“敢”字,卻是對李劍英最為有利的注釋。
2005年7月,團裏要派小分隊前往西藏執行駐訓任務。此次任務駐地海拔較高、地勢複雜、天氣變化多端,對飛機、人員的適應能力要求較高,能夠有效地鍛煉並提高飛行人員在嚴酷複雜環境中的作戰應變能力。於是,李劍英主動請纓,在他駐訓的三個月期間,能夠執行等級轉進、緊急升空、實兵對抗等20多項艱難的任務,且每次均能圓滿地完成任務。
除此之外,李劍英還尤為注重培養自己雷厲風行的戰鬥作風,時刻保持著“一聲令下就能升空作戰”的戰鬥要求。在初秋不經意間的一天,正在機場戰鬥值班的李劍英猛然聽到急促的戰鬥警報聲,便飛一般地衝向戰機,開車、滑行、接通加力……在短短的三分鍾之內,他就完成了戰鬥起飛的準備工作。後來,他先後多次奉命執行緊急起飛,無所畏懼,英勇頑抗,與戰友們築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空中屏障。
在與“敵機”的不斷凱旋中,李劍英巧用智謀,雷厲風行,在危險中求生存,在抗衡中勇敢戰鬥,從而圓滿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
空中一瞬間,事關生與死。對於一個戰鬥機飛行員而言,如何麵對並處置險情,則是其所要麵臨的最大考驗。
每當憶起當時的具體情景,飛行員葉春林情不自禁地說道:“一次次的險情煉就了他的一身虎膽。”
在剛剛改裝殲擊某型飛機的時候,依照計劃需要試飛複雜的特技課目。起飛後,李劍英駕機朝著預定的空域飛去。大約過了20分鍾,需要試飛“斤鬥頂點”的動作時,猛然間他發現發動機的儀表指示轉速,噴氣溫度降低,飛機速度減少,便隨即判定發動機空中停車。
在內心深處,李劍英十分明白,發動機停車,將會帶來何種嚴重後果。此時,他尤為沉著冷靜,在保持良好狀態的同時,隨即向指揮員進行報告。左右緊緊握住油門杆,收到慢車的位置,想方設法創造空中開車條件;然後,將飛機改為正飛狀態,檢查高度、速度與發動機儀表指示,在符合空中開車條件的狀態下,依照空中開出的程序要求進行開車:接通空中的點火電門,按下秒表進行計時,觀察發動機的儀表轉速、溫度及滑油壓力是否有所上升,一秒、兩秒、三秒、四秒……一時間,噴氣溫度、轉速指示上升,最終開車成功。從進行判斷到重新啟動,他僅僅隻用了一分鍾的時間。尚未來得及仔細品味開車成功的喜悅,他就逐漸降低飛機高度,安全返航。
此事過後,大隊組織全體飛行員圍繞那次特殊的情況展開一場激烈的討論,李劍英動情地說道:“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它不僅需要伴隨一定的風險,還需時刻麵臨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作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就要在險情麵前處變不驚,在困難麵前毫無畏懼,隻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需要。”
2004年11月,李劍英隨全團前往南方某地執行低氣象的訓練任務。那天,依照計劃飛夜航,由於空中出現大雲霧的天氣,可見度較差,在直線下降的過程中,李劍英修正下降航跡時,無論如何也尋找不到燈光地標,當轉回視線看儀表的時候,儀表指示的飛行狀態與他自己所感知的飛行狀態極不一致。“錯覺!”刹那間,這兩個碩大的字眼立即閃現在他的腦海之中。倘若不能冷靜應對,理智地克服,後果將會不堪設想。於是,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製自己,使自己平靜下來,做到忙中不亂。在向地麵報告的同時,他不僅嚴格依照地平儀修改坡度,還盡心盡力結合其它儀表保持狀態。
然而,老天仿佛在無形中故意考驗它似的。在及時修正以後,李劍英依然感覺到飛機有所傾斜,帶著坡度,不在正常的飛行狀態之內。但他卻始終保持著較強的毅力,堅信儀表,與其感覺做著頑強的鬥爭,使飛機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依照預定的下滑航線降低。2000米、1000米……最終,戰機卻平穩地降落至跑道上。此團政委王宗學曾這樣回憶道:“當時,我們均為李劍英捏了一把汗。他一走下飛機,我就急忙走到他的麵前,緊握住他的手,向其問及空中險情,可他卻顯得頗為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