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友的心目中,李劍英是一個對飛行訓練精益求精的人。對於飛行前的準備,對於每一個科目,不論試飛了多少次,他都要反複計算,再三演練,將風向、風速、雲霧、可見度、地麵參照物等飛行參數均進行定量分析,並製定出各種預案,從不放過任何疑點。無論是飛行基礎科目還是高難度科目,無論是飛單機出動還是編隊的戰鬥動作,他均能沉著冷靜,依照次序進行操作,做到柔和一致,既不急劇拉杆,又不粗猛刹車,力求將每一次飛行都有所收獲、按部就班地完成得完美無憾。與他長期在一起工作生活的飛行員康學毅這樣說道:“在飛行學員的同期學員之中,李劍英率先當上區隊長,率先成為黨員,被分到部隊後,四次改裝訓練均比別人先放單飛、遨遊藍天。”
正是由於曆經險情,才使李劍英在無形中積累了豐富的飛行經驗;正是由於曆經險情,才使其從未發生過“錯、忘、漏”的現象與事故征候,成功地完成任務。
2006年11月14日上午,飛行員李劍英的駕駛戰機執行空中巡邏遊獵例行飛行任務後,在返航的過程中,突遇鴿群撞擊,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他在迫降的時候不幸追擊身亡。由戰機發生險情至墜毀解體,僅僅在短暫的16秒之內,他卻用忠誠飛完了其生命中的最後航程。
2006年11月14日,蘭空某團駐地天氣少雲,可見度大於10公裏,是一個飛行的好天氣。上午11時17分,飛行員李劍英駕駛某型殲擊機起飛,照例執行空中的巡邏遊獵任務。起飛、出航、空域動作、返航與解散加入起落航線均為正常。然而,令人們想象不到的是,此次駕機竟然成為李劍英與其心愛戰鷹一起進行的最後一次飛翔。
“639起落架好,大力臂!”“639襟翼全放!”12時02分,戰鬥機飛行員李劍英接二連三地向指揮員進行報告。“檢查三轉彎!”“立即著陸!”指揮員回應道。於是,戰機一如既往地降低高度,進入三轉彎,進入下滑線,一切均為正常。
12時04分,當飛機的高度下降至194米、距離機場2900米的時候,突遇鴿群撞擊,發動機“砰”地一聲巨響。
12時04分09秒,李劍英:“我撞鳥了,我要調整跳傘。”
12時04分15秒,李劍英:“看迫降行的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了。”
12時04分18秒,李劍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迫降!”
12時04分25秒,飛機解體爆炸。
這是李劍英烈士最後與塔台的三次通話,他的聲音仍然十分沉穩,未能聽出任何慌亂。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其放棄跳傘機會,而改為成功率較低的迫降呢?
鳥撞飛機是世界性的航空難題,每年均有不少民航、軍用飛機由此遭遇空中險情與空難。對於附帶兩個或多個發動機的飛機來說,撞鳥後,能夠緊急關閉被打壞的發動機,進而實施迫降,而李劍英駕駛的戰機則是單發機型,若要著陸,難度則是可想而知。
在李劍英第一次報告飛機撞鳥的時候,戰機距離機場的跑到頭2900米,高度是194米。刹那間,機身劇烈抖動,發動機驟然下降,溫度急劇上升,戰機的高度平均每秒約下降11米。
一般而言,在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時,飛行員往往會報告:“我撞鳥了,跳傘!”而李劍英卻報告道:“一定要調整跳傘!”他到底要調整什麼呢?根據事故調查小組人員推斷,倘若不調整而直接跳傘,飛機很有可能墜毀於村莊田野,必將威脅其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後果不堪設想。他之所以要調整跳傘,就是為了避開村莊。依據相關介紹,從鴿群撞擊點至飛機墜毀點2300米跑道延長線的兩側680米範圍內,共遍布著7個自然村莊,一處高速公路收費站與一個磚瓦廠,共有836戶。沿著下滑軌跡依次分布著3個村莊,共298戶,居住著3700個人。
除此之外,李劍英駕駛戰機多年以來,深愛著他的“夥伴”,即使僅僅隻有一點希望,他也要千方百計地將戰機開回去。就這樣,他憑借自己精湛的飛行技術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剛毅地操縱著駕駛杆,盡心盡力將這批不聽使喚的“野馬”駕駛至沒有人煙的跑道延長線,並沉著冷靜地向其指揮員彙報道:“看迫降行的話,我把起落架收起來!”望著戰機即將接近跑道延長線,緊接著,他又再次彙報道:“我把起落架收起來,迫降!”
起落架漸漸被收起,戰鬥機迅速下降,80米……60米……40米,戰鬥機快速下降,飛機機頭微微上仰,著陸於跑道的延長線,且像快箭一般地向前衝出,當衝至離第一接地39.3米處的時候,不幸被高出地麵三米的水渠護坡阻擋。12時04分25秒,飛機遭撞擊後爆炸解體,李劍英由此壯烈犧牲。
在飛機解體後,發生的爆炸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爆炸現場距離最近的一位群眾不足20米的距離,較為幸運的是,沒有一名群眾受到傷害。
後來,蘭空某部的部隊長李少華回憶道:“當時飛機上有1發火箭彈,120多發航空炮彈,800多公升航空油,還有易燃的氧氣瓶等物品。倘若跳傘後的飛機失去控製,墜入村莊,為人民群眾帶來的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事故發生後,在檢查飛機殘骸座艙前擋風玻璃上部的時候,空軍事故結論組意外地發現不計其數的散射狀血絲與鳥毛,發動機Ⅰ級壓氣機葉片呈現出被軟物體撞擊損傷的典型特征。在跑道北頭延長線的2.9公裏處,還發現12處散落的信鴿殘體。
七尺之軀搏長空,信念何重身何輕。從準備跳傘的那一刻到調整後跳傘,從準備迫降到執行迫降,在短短的16秒內,李劍英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光榮地發揚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光榮傳統;在短短的16秒內,他用忠誠飛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後裏程;在短短的16秒內,他用軍人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撼天動地的熾烈壯歌。
在從軍24年的過程中,李劍英陪伴他心愛的戰鷹已經22多個年頭。對飛行員李劍英而言,多年的軍旅生涯,他過的是一種夫妻分居的生活,既不能像平常人那樣在年邁的雙親麵前盡孝,又不能在相濡以沫的妻子麵前兒女情長,甚至不能在孩子麵前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然而,對於不計其數的戰友來說,他們對李劍英的稱呼不知從何時開始便變為“大哥”。烈士走了,留下的不僅僅隻是牽掛,還有一種精神,及對軍人“責任”的最好詮釋。
烈士悄然無聲地走了,留下的卻是諸多牽掛。不僅有白發蒼蒼的父母、相濡以沫的妻子,還有即將高考的大兒子、天真純樸的小兒子。在這些親人的心目中,飛行一直都是李劍英的最愛。
李劍英與妻子的最後一別是在2006年的10月29日,那天,他出差路過銀川,順便回家探望了一下,然而,令大家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它竟然是其與妻子、孩子的最後一麵,加上此次出差,整個2006年,他一共回家了5次。
令他們想象不到的是,妻子對丈夫的思念竟然換來的是傷心欲絕,孩子對爸爸的渴盼竟然得到的是驚天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