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治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1 / 2)

3.政治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

建立良好的班集體

(1)做好準備由於班級成員來自不同的班級,各自性格,學習習慣等沒有表現出來,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對他們應觀察了解,形成感性的認識。此時的班級是一個鬆散的集體,學生大多互不了解,班幹部臨時指定,同學之間關係不夠融洽和諧,缺乏凝聚力,易形成小圈子。針對這樣的情況,應著重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由感知上升到理知,盡量找機會讓學生的多方麵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表現其特點。

(2)因材施教針對所建班級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集體榮譽感的教育。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組織集體活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主題班會“我愛我家”,“人人要自尊、自愛”等。讓學生談對新班級的認識,明確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言行對班級產生影響,努力做到一舉一動應維護班集體的榮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使之明確集體對於每個人的重要性。

(3)做好教育態度教育是指對學生的勞動態度、學習態度、生活態度、服從態度等方麵的教育。一些學生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態度,如對學習敷衍了事,對勞動拈輕怕重,對生活玩世不恭,對集體漠不關心,對校紀校規,對老師的教育置之不理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級初建之期應著重觀察、調查、研究,針對班級學生出現的不良現象給予科學的引導和正確的處理,在勞動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勞動場景對出現的情況、現象既可及時指出,也可在勞動後進行全班總結,對在勞動中認真負責、積極勞動、吃苦耐勞、互相協作的同學應及時地進行表揚,號召大家向這些同學學習,對那些勞動時躲避、怕累、不願吃苦等不良現象加以分析討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並使之升華為一種自發的勞動態度,從而建立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

學習教育,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可利用祖國的悠久曆史、先進的人物事跡、個人前途與社會命運的關係等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好各門功課,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才不會成為未來社會的“多餘人”。

紀律教育的實質是思想、政治、組織和道德的教育,中學階段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為他們樹力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思想、政治態度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的教育,將對他們的一生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首先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應逐步確定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觀念的基礎,把這一教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