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美術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1 / 1)

5.美術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

美術是基礎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基礎教育培養目標服務的。所以《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必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係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麵發展的現代公民。”可見課改已經是迫不急待,事在必行的。

增加集體學習優勢

沒有觀念的更新,就沒有創新的行動。美術學習要創新,必須轉變舊的傳統觀念,建立新的現代學習觀。以前教學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現在必需向指導學生自學為主轉變,樹立“學生學會學習”的學習觀。

傳統教學采用填鴨式灌輸知識,學生頭腦被書本或老師框死,隻會模仿,不會思考,而現代教學要求創新教案。如:《畫汽車》一課。按照傳統的教法是老師先分析講解汽車的結構,然後講解畫法步驟,學生隻是被動的模仿。而課改後,可以完全拋棄原來的教法。如: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采用直觀啟發教學,讓學生首先提起興趣去觀察了解汽車,然後拿出自備的玩具汽車,分析汽車的組成部分學生互相討論每一部分是有哪些基本圖形組成。學生分析透徹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老師隻引導學生,這樣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眼看、手摸、探究、學生也就不覺得難了。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會學生學。因此,教師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應成為美術學科學習創新的主旋律。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和強化創新意識。”

激發學習積極性

在課改前,有些課的內容較難,偏向於專業美術學習。比如讓五六年級的學生學習素描的明暗調子,寫生的“環境色彩”學生很難掌握而且也不感興趣,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改後,這些繁難的內容刪掉了,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增加了一些學生較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如一年級教材中《泥巴真聽話》一課。讓學生通過玩泥巴玩出體會來,玩出東西來,搓一長條繞在手上當手鐲,團個圓球當乒乓球、雞蛋、幾個同學堆一堆泥巴看看它像什麼,充分體會玩泥巴的樂趣。這樣,就降低了教材的難度,不像以前一年級教材中給個物體,你要仿照捏出來出來,這對於一年級孩子太難,既難學,又打消了他們以後學泥塑的積極性,所以現在的教材是充分考慮學生來安排的。

突出學生個性發展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是以教師的意誌為轉移的。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是被老師牽著走,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學生的創造性、個性發展都被壓抑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學生學習的個性發展,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才能夠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有自我的發現、自我見解、探究的空間,從而培養出學生獨特的個性。這就是新課改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也是按如此要求去做的。比如《神氣的小廚師》一課,讓學生自己欣賞、討論、動手製作,培養每個學生的創新,從而發展他們自己的個性,老師隻是起著引導作用。

培養集體互動合作的精神

在傳統教學中,大部分教材內容都是學生獨立思考的作業的。在課改後的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集體合作的內容。因為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形成了自私、獨占的個性,不懂得為他人著想,關心幫助別人。而在課改後的教材中有很多體現學生主動、探究合作的課。比如《讓大家認識我》這課是入學後的第一課,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每人剪,撕一片樹葉或果實,寫上自己的姓名貼在樹枝上,全班共同完成一棵大樹的造型。

然後,要求學生介紹自己,這是通過集體遊戲的教學方式,以每個學生剪的樹葉組成班集體繁茂的大樹,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不僅學得樹的知識和剪撕的能力,還認識到自己是這個集體的成員,使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學習活動過程紮根於思想中。

又如《大家一起畫》這課通過分小組畫火車,海底世界等不同內容的畫麵,看看哪組畫麵內容豐富,合作得好。教會學生怎樣支安排、布置、合作、這樣讓大家認識到這一幅幅漂亮的畫麵都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結果,團結就是力量。比賽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競爭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審美的過程。而老師隻引導組織課堂教學,適當於幫助,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又體現了主動、合作、競爭的精神。

總之,課改教材是適應現代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課改使師生關係處在平等的地位,從集體智慧力量中得到個性發展,使學生在審美觀念上有更進一步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