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體育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1 / 2)

6.體育教學中的集體主義教育指導

體育活動對於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在合作和競爭意識、探索創新能力、交往能力及對集體和社會的關心程度、自身行為態度的調控都會有所提高。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獲得的合作交往等能力能夠潛意識地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隨著體育文化不斷發展和深入,體育活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體育活動除了增強體魄、鍛煉體質的功能之外,更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體育活動促進他們提高組織活動的參與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加強了他們的集體規範合作和競爭的意識,為學生進入社會創造了鍛煉社交能力機會。

初中學生由於處在身心雙重發展的重要階段,生命力極其旺盛,好動、好玩、好奇是他們共同的特征,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學校鼓勵健康運動、學生自發需求的促進下,今天的校園內悄然出現了一種由學生自發組織的體育活動的小集體。這些非正式集體的發展以及對它們的調控與引導,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生素質的培養,乃至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讓我們強烈的意識到指導他們活動,加強活動行為習慣規範培養的迫切性。為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大大拓寬原來體育的學習領域,將社會適應列為獨立的一個學習領域,以增強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健康、和諧發展。

認識這些集體的特征才能有效指導、引導它們發展的方向,切實培養參與者適應社會的能力。

體育活動中的小集體一般由幾個愛好某項體育活動的學生出於對該項體育活動的熱愛、興趣及對某些參加同學的能力的認可而自發性的組織。由於形成的基礎、結構、規模、行為規範與學校正式的體育隊伍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也決定了這些組織既具有一般組織的基本特點,又具有與其他體育集體不同的特征。

集體成員具有較強的行為一致性和凝聚力

(1)成員組織上這種集體內的成員的自由組合主要依靠情趣的一致,另外,他們也要求在誌向、個性等方麵也有很大的相仿性。他們往往是一群具有共同話題、興趣愛好,在體育運動技能上有一定水準或要求在體育上有較高突破的學生集合在一起的。他們集合在一起一般是出於尋找親密朋友、提高運動技能、滿足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等目的。因而這種情感的維係心理具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在這種凝聚力之下,成員自覺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探索創新為這個集體爭奪榮譽、創造成就,實現共同目標,前所未有的榮譽感使他們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滿足,從而在內心更加以加入這個集體為榮。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這種小集體的凝聚力還在於它們的“領袖人物”。這種“領袖人物”在集體中被公認為技藝超群、足智多謀,能得到大家信任的人物,對集體中的成員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和精神上的支配力,其他成員甘於受他們的支配進行體育運動,得到理想中的成就感和快樂。通過“領袖人物”這種人際關係、情感關係的牽製、帶動,體育小集體就更加團結。

(2)規範意識上任何正式集體都有明確的規則、規定和守則,以此來約束、管理和調控集體成員的行為。而作為非正式集體,由於是自發集體,他們在組織之初就沒有完整的運作係統、管理部門,能夠對成員起約束和管理作用的就是全體成員一開始組織該集體時的目標、愛好、興趣等內容。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規範是全體成員內心的需求和共同的心聲。違背上述內容、危及到集體其他成員時,相應的學生就會受到組內的懲戒,這是全體成員都默認的一條法則,它甚至比我們正式體育組織中的規則、規範更具效力。

學校正式的體育活動要有計劃活動時間、場地、合適的對象,體育賽事更要安排統一的時間、地點和對象,在人力、物力上消耗很大,而這種小集體的體育活動、賽事,就可以讓他們自己安排空餘時間開展,靈活機動。又因為是對該體育項目有興趣的學生在參加,競技能力、興趣空前高漲,他們會全身心投入,鑽研競技方法,比我們強製他們去認識自己技能技術上的不足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