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對小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依據《小學德育綱要》,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將各年級的集體主義教育內容與要求簡要歸類,試列如下:
一年級知道班級、少先隊等是集體的一員,學會在集體中生活。
二年級懂得“心中有他人”的道理,參加集體活動,培養集體意識,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年級懂得集體力量大,個人的進步離不開集體的幫助,愛護集體要遵守集體的紀律與規章製度,培養為集體服務的能力。
四年級培養“心中有集體”的情感,學習做集體的主人。五年級懂得在集體中要團結互助,真誠守信,大家商量。
六年級懂得集體生活的紀律性、原則性,服從集體的決議,以集體利益為重,為集體服務,為集體增光,把熱愛集體的情感升華為愛祖國的境界。
小學的集體主義教育,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均有不同層次的教育要求和內容。集體主義教育,在道德認識的要求上,能以近及遠,由淺入深;在道德的訓練上,能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教師在教育中,不能超越學生的年齡特點或認識,過高的要求,企圖一蹴而就,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反反複複“炒冷飯”令學生生厭。而是應該力求教法活潑、新穎,在反反複複中使學生常學常新,溫故知新。
建立集體意識
在小學中建立起集體意識,是培養小學生集體精神的起點。對剛入學的小學生,心目中還沒有集體這個概念,也不能像對成人那樣講定義和深奧的道理。
首先,引導他們知道自己是哪個學校、哪個班級、哪個小組的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不僅是以個人存在,而且存在於集體中,集體就得有紀律、有榮譽,每個人都要盡自己一份力,為集體爭光添彩,並講雷鋒叔叔這方麵的故事,讓他們體會到自己的一切與集體息息相關。
然後,抓住“小娃信捧”的特點擺道理,如用“一個老鼠打齷一鍋湯”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形成一個概念,同學之間互相督促、互相鼓勵;還經常教育學生向賴寧學習,為他們樹立學習榜樣。經過多方努力,一個團結的班集體形成了。
處理利益關係
學校利益和班級利益通常是一致的,但出現矛盾時,就得班級服從學校。
增強集體凝聚力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開展一些集體活動,來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課堂上,充分發揮班小組的作用,提問時如某個學生回答不出,本組同學可替其回答,還可以商量討論,這樣很多難題就在小組討論中得到解決。在課外,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接力跑步、藍球、郊遊等集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學生感到了集體力量的強大。這樣,同學們就深深地體會到了“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
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由於每個同學的智力、家庭條件不同,有些學生性格很孤僻,不能融入到班集體中,他們雖然很守紀律,但享受不到班集體的歡樂。因為怕失敗及其他原因,他們總是遠離集體,不主動回答問題,不主動參加班級活動,不主動和同學遊戲,成為遠離集體的孤雁,這些同學最需要集體的關愛和溫暖。要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1)分成學習互助組好差搭配,一個人學習好不行,要求整體成績好。
(2)充分發揮特長每個同學根據愛好和特長,都必須參加一個課外活動小組。
(3)要求參加各項活動這樣一來,同學們就擰成一股繩,感到了集體的溫暖和歡樂。
首先告訴家長要求孩子在家要尊重父母,自覺做一些家務;其次要正確處理與鄰家孩子的矛盾糾紛,不包庇自己孩子的錯誤,教會他們與鄰家孩子和睦相處,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僅是家庭中的一員,也是社會的一員。
“眾人拾柴火焰高”從小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的不良思想才能得以克服,在學校養成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品德,長大後才能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增強集體責任感
隨著取得了一項項榮譽,一些同學驕傲起來。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讓同學們討論班集體榮譽是怎樣取得的,教育大家榮譽是團結拚搏的結果,讓同學們認識到集體榮譽來之不易。其次,告訴同學們有了榮譽該怎樣對待,引導他們以自己良好的言行維護集體利益,珍惜集體榮譽。最後,要求同學們變集體榮譽為一種約束力來克服自身缺點。通過以上工作,集體主義精神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