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對中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集體主義是善於在集體中生活和工作,並能向集體利益貢獻自己一切的道德品質,是中學教育重要內容之一。當前,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部分中學生的集體觀念趨於淡薄,思想傾向和行為選擇明顯向“個人”偏移,主要表現在:
競爭意識增強
集體團結協作精神逐步削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各種競爭也在不斷加劇,不少學生的競爭意識也在增強,加之學生獨生子女比例不斷增大,家庭教育的失衡也助長了中學生自私自利思想的抬頭,一事當頭,先為自己打算,不肯幫助別人,不願為集體服務,對社會漠不關心,人際之間的相容性、協調性差。
發展個性要求
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淡化,
當代中學生比較注意自我和個體的發展,主體意識比較強烈,他們反感“從頭到腳”過分的關心,一舉一動過多的限製,渴望得到理解與尊重,但是有些學生不願接受必要的約束和嚴格的管理,放縱任性,我行我素。
關注個人利益
對個體價值比較關注,對國家集體利益有所忽視。部分中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個人本位思想較重,在價值判斷、價值取向方麵,以個人為出發點,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置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上述表現盡管不是當代中學生思想行為的主流,但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新形勢下,加強對中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開展集體主義教育過程中,特別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
教育學生關心熱愛集體
使自己成為集體中積極的一員,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隻有在良好的集體生活中才能形成,而集體主義思想又是建立和鞏固良好集體的保證,所以,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時,首先要教育學生熱愛班集體,熱愛自己的學校,教育他們關愛集體,時時處處維護集體利益,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和在集體生活中的良好習慣。當然,對學生的個人理想、個人追求、個人正當利益,隻要符合社會要求,都應當尊重和肯定。
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決不排斥個人,恰恰相反,它要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每個社會成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培養學生間友誼
針對極端個人主義、利已主義、享樂主義在社會上的滋長和蔓延,必須加強正麵教育,堅持不懈地向學生灌輸集體主義思想,使學生在情感方麵得到關懷和體驗,這在對初中生的教育過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因為隻有讓學生感受到集體溫暖,才能對集體產生熱愛的情感,才能真正相信集體、依靠集體。
對初中生來說,集體給予基關懷和溫暖,既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麵的需要,更是讓他們在事實上感受到社會主義集體的優越性和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的需要。
組織學生社會實踐
讓學生在活動中養成集體主義觀念。集體活動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集體的存在、集體的溫暖,增強集體凝聚力。在感情上與集體融為一體。同時,讓學生有機會發揮才能,產生成就感,增強隻有在集體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正確觀念。因此,學校要把學生從沉重的學生負擔中解放出來,放手讓他們參與和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如校內的文娛、體育競賽、科技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等,使學生在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和形成集體主義思想觀念。
總之,在新形勢下,要把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滲入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層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提倡個人利益有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和損公肥私、損人利已,把個人的理想與奮鬥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