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漫步太空第一人翟誌剛
翟誌剛,很小就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熱愛勞動,是班級進的勞動委員;回到家之後,幫助媽媽做家務。還曾經不忍母親太辛苦而想中途退學,在家幫忙。
翟誌剛,男,漢族,身高172cm,1966年10月10日出生在嫩江平原上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的一個貧困的小村莊。那一年父親翟向朝53歲,母親賈桂芝41歲。在他之前,這個貧困的家庭已有五個孩子,三個姐姐和兩個哥哥。所以雖說黑土地肥厚,但是翟誌剛一家仍沒有擺脫貧困的纏繞,而翟誌剛的誕生,使原本就常為吃飯而愁的家庭,日子就變得更加緊張,但老來得子的父親卻異常高興,在他看來,多一個兒子,未來就多一份希望。
翟誌剛的父親翟向朝和母親賈桂芝都是目不識丁的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有著超出常人的勤奮,而這也正是翟家一家在多年前跟隨他們的上一輩,能從老家河南青豐縣逃荒到龍江並立足的根本之所在。然而,不幸的事情降臨在這個家庭了,長期的勞累終於使得父親的身體在翟誌剛出生後開始大不如前。翟誌剛的大哥翟誌強記得:“一天,父親在為生產隊勞動壟地時,突然摔倒在田間,後來腿腳便不再靈活。從此,不能幹重活的父親,整天顯得憂心忡忡,原本就脾氣不好的父親開始更加暴躁,時常因為一些小事對母親發火。”但是,他們善良、可親的母親並沒有絲毫的抱怨,她能理解丈夫的所承受的壓力,對於她來說,丈夫能活著就是萬幸了,他是自己的精神之柱。於是,她默默扛起這個大家庭的生活重擔。那時,已經四十多歲的她,像個強壯的男人一樣在生產隊忙碌,冬天上糞,夏天鋤草翻地,為全家掙得那微薄的工分。
翟誌剛小時候,養家糊口是家裏頭的頭等大事。在成為家裏頭等大事的日子裏,幼時的翟誌剛並沒有得到特別的照顧,而生性內向的他也實在普通不過,從外表看,甚至不如他的姐姐哥哥聰穎活潑。“他很沉默,不愛說話,也不願意出去跟小朋友玩,就喜歡跟著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大哥翟誌強回憶,難能可貴的是,他是家裏姐弟6個中唯一沒有被脾氣暴躁的父親罵過的孩子。
父親長年臥病在床,一個大家庭全靠母親支撐。但是盡管生活困難,目不識丁的母親對子女上學卻毫不含糊。她深深懂得讀書對孩子的意義,她把節衣縮食積攢的錢幾乎都花在孩子們念書上。“咱翟家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幾個孩子讀書。”母親賈桂芝說道。正是母親的這份信念,生活在那個貧困村莊的翟家兒女,除了“淘氣”的二姐小學畢業外,其餘的孩子都讀到了高中,大姐翟朋素還考取了當地師範,成為生產隊裏人人羨慕的老師。
翟誌剛九歲那年,母親賈桂芝將他送到距家60米遠的龍江鎮小學去讀書。此時,師範畢業的大姐翟朋素已是這裏的一名年輕老師,針對家裏這個最小的弟弟,她花很多的精力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好好學習,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勤奮刻苦的翟誌剛在學習上並沒有名列前茅。這是為什麼呢?大姐翟朋素說道:“因為,他總愛替家裏操心,這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習。”她依稀記得,一放學回家,翟誌剛就往家裏跑,替忙裏又忙外的母親幹家務。為此他的大姐沒少批評他,但翟誌剛的反駁總讓大姐語塞,“母親這把年紀了,我能看著她像父親那樣以後不能動嗎?”
初中畢業時,眼看年近六旬的母親,每天起早貪黑炒瓜子到街上賣得辛苦,讓剛考上高中的翟誌剛難以承受,他心疼母親,因此產生了輟學回家幫母親幹活的念頭。翟誌剛回憶說:“體弱多病的母親,靠賣炒瓜子供我讀完小學和初中。每天起早貪黑到街上賣炒瓜子,風裏來雨裏去,每天晚上回來,用她粗糙而又裂著口子的雙手將一張張發皺的角票分幣點捋平整。這場景讓我感情上再也忍受不了,我含著熱淚對母親說:‘我不想繼續念書了,我要幫您老人家支撐起這個家……’”誰知,不等兒子說完,一向慈祥老母親就發了火,她厲聲回絕道:“絕對不行!媽和你爸一輩子不識字,但我們不想你們也不識字。媽也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但我認準一個理,你這個書必須念下去!”
在母親堅決的態度下,翟誌剛繼續他的高中學業。然而,此時,家裏日子越發窘迫,已經70歲的父親開始癱瘓在床,原先維持生計的幾畝土地被縣城建設征用。盡管如此,翟誌剛的學業仍然在繼續。每當翟誌剛向母親提出交學費、買學習資料的事情時,母親都會二話不說,爽快地掏出錢來催促他去買、去交。
為了養活這個家庭,供兒子讀書,他已經58歲的老母親想到了一個賺錢的渠道——做小生意。她在外麵買來生瓜子,在自己家的鍋裏炒熟,然後帶到縣城的電影院和劇院門口去賣,一茶杯一毛錢,一年四季,風裏來雨裏去,從沒有阻斷過。知道母親靠賣瓜子賺錢供自己讀書時,翟誌剛曾無數次偷偷流淚,但他再沒向母親提過退學的想法,他知道,那樣隻能讓母親更加傷心。於是,除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之外,他還想盡辦法幫助母親,以減輕母親的勞累。上完晚自習回到家,翟誌剛就主動幫母親炒瓜子。到後來,他竟炒得一手好瓜子。“炒瓜子並不容易,火太大就焦,火太小又很難熟,但他能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但是,這卻是翟誌剛的唯一的過人之處。
翟誌剛的靦腆的,是孝順的,正如妻子張淑靜對他的評價那樣:“他是很負責、溫情的丈夫;他是兒子眼中可愛的父親,他更是父母麵前孝順的兒子。”中華民族的偉大品質、優良傳統,在翟誌剛的身上,閃爍了耀眼的光芒。
小時候的翟誌剛,性格比較內向,從不多說話。但是,他的心裏非常有數。比如,直從輟學被母親責備後,他就深知母親的心,知道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所以,從此之後,努力學習,並以自己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母親。
航天員翟誌剛的母校是龍江二中,而翟誌剛的名字,也已經被寫進了校史。學校現任常務副校長徐東升當時是翟誌剛當年的班主任。在他的印象中,翟誌剛是個特別吃苦耐勞的“孩子”。“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因為吃苦耐勞被任命為班級的勞動委員。”
從1982年至1985年翟誌剛在校學習期間,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勞動,那時候身為勞動委員的翟誌剛親自帶領學生們挖水溝、清淤泥,將任務完成得井然有序,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無論是我們老師還是學生,都特別喜歡他!”常務副校長徐東升笑著說道。
龍江鎮通達街11號一處低矮的平房是翟誌剛的哥哥翟誌強家。室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室內牆的正中粘貼著弟弟翟誌剛從北京郵回來的神州六號宇航員的宣傳圖畫,哥哥提及弟弟時一臉的驕傲。他說:“兄弟姊妹六人身體都很好,弟弟性格靦腆、內向,做事不露聲色。小的時候非常懂事、節儉,1985年考上大學時把自己積蓄200多元錢拿出來交給家裏,當時200多元可不是小數目,都是他一分一分的積蓄起來的。那時家裏很窮,父親長年臥病在床,媽媽靠賣炒瓜子支撐這個家。家裏的家務弟弟都幫著幹,晚上經常都是從學校回來做完晚飯後再炒一鍋瓜子才去學校上晚自習。”
高中時,翟誌剛依舊是內向,不愛說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在他過多地操心家庭的影響下,他的學習成績依然是而無起色。“勉強算個中等生。”翟誌剛的高中好友羅衛東說,“在班上他也很少引人注意,沒有太突出的地方,更沒有表露出他有著超強的體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說有特長的話,隻能說他的硬筆書法不錯,時常給班裏出黑板報。當然,翟誌剛在很多地方都不落後,比如中長跑,在班上從沒有進入過前兩名,但能穩定在三四名;情緒也不像這個年齡人會時而驚喜卻又時而低落,但他總是保持得很沉穩,心態非常平和。”
其實,翟誌剛是非常聰明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常強。有一次,翟誌剛在同伴的拉扯下,和他們一起玩一種類似台球的遊戲,叫克郎球,當時翟誌剛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東西,他完全不曉得怎麼玩,然而,隻看別人玩了幾次,自己試了幾下,就把他們幾個老手打敗了,這讓其他同學佩服不已。
1985年6月,正是翟誌剛高考時期,空軍飛行學院照例到龍江來招生。當時,全縣幾百名應屆高考生全都去了,翟誌剛也並不熱心地報了名。一來是他不能丟下老人去外地上學;二來則是對自己沒抱多大的希望。因為在他看來,那些學校體育訓練隊的同學更可能被選中。越是不抱希望反而越有希望。第一輪篩選下來,那些被寄予厚望的人反而都被刷了下來,而翟誌卻出現在到齊齊哈爾複檢的3個二中學生之中。這個結果令全校師生震驚,而這也是他第一次引起人們的注目。“大家都很驚喜,怎麼會有他,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體檢的人搞錯了。”回憶當時的情景,他的同學羅衛東說道。緊隨其後的第二、第三次複查打消了大家的疑慮,他成為龍江二中當年唯一一個被錄取的飛行員。當好友跑來告訴他這個令人開心的好消息時,他也興奮地跳了起來,他說:“其實男孩子哪有不願當空軍飛行員的道理。可一想到家,一想到母親就無法輕鬆。”然而,開心也隻是一刹那。一想到家裏的情況,他怎麼也開心不起來了。那天晚上,他將母親接回家,等一切家務都安頓好了才慢吞吞地告訴母親考上飛行學院的事。本已疲倦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變得精神抖摟,非常激動:“哎喲,這下我兒子可出息啦!”而他久病的父親逢人到家就講,“我家三兒要當飛行員了。”翟誌剛走之前,全家人宴請所有鄉鄰們,在鄉鄰們一聲聲的祝福中,多年來積壓在父親和母親臉上的愁雲也從此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