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姿颯爽的翱翔高手景海鵬(1 / 3)

3.英姿颯爽的翱翔高手景海鵬

2008年9月20日,人們水泄不通地聚集在山西運城市的一個普通小鄉村楊家卓村,因為村頭村尾到處傳著喜訊——老景家的大小子立刻就乘著“神七”飛天了。而“大小子”則是“神七”三名航天員之一的景海鵬。

景海鵬兄妹三人的學費是依靠父親景靠喜編笤帚而“編”出來的。由於長時間超負荷的運動,父親的腰越來越弓。

曾在楊家卓村,景家是屈指可數的外姓戶,位於村子西頭的第一條巷子。也許是巧合的緣故,在即將飛天的景海鵬老家的紅色大門上方,刻著一塊石匾,而石匾上卻用行書清晰地寫著“淩雲”二字。

在景家的院子裏,一共有三排房子。東側是三間破舊的土坯平房,西側是兩間極其普通的磚土房,緊挨著大門的北側則是兩間獨立的磚瓦房,而景海鵬曾住在一間土坯平房中。對此,其弟弟景海龍這樣回憶到:過去家裏的物質條件並不富裕,僅僅隻有東側的三間土坯平房,當自己結婚的時候,才蓋起西側的兩間磚土房,為自己做新房用;當景海鵬結婚的時候,父親又親自動手蓋起北側的兩間磚瓦房,作為哥哥回家時的新房。

他的父親景靠喜既是一位話語不多的老人,又是當地的秀才。“父親的腰完全是累彎的。”每當憶起小時候的事情,刹那間,景海鵬就會禁不住有些嗚咽。景靠喜的手比較巧,既會編笤帚,又能編掃把。每當秋季高粱成熟的時候,他便會拉著平板車,不遠千裏地前往別的鄉鎮拉一些高粱穗回家,一來一回便是一天一夜。回到家中,他就急急忙忙地坐在西屋的小房間中貓著腰紮笤帚,一紮就是一個通宵。

“一個笤帚的成本不到一毛錢吧,拉到市裏就能賣三四毛錢。”景靠喜每天能夠編製十餘個,每當湊夠100個,他就到城裏大街小巷地喊賣。然而,他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自己卻舍不得花一分一厘。每當笤帚賣不掉的時候,一天之內,他便舍不得吃一頓飯。景海鵬的表哥楊海泉曾這樣說道:“我舅和舅媽把所有的收入都供孩子上學了。”

由於體恤父親的辛苦與不易,景海鵬在學習方麵尤為刻苦。同村的楊忠蓮老人曾是景海鵬小學時期的老師,對於小海鵬的學習狀況,她總是這樣稱讚道:“海鵬是一個好用功的娃,從小就是副班長,一看就知道將來定有出息。”母親王珍珍也說道:“一旦回到家中,海鵬就翻開課本,讓他幹點啥,他總是利利索索地幹完之後就回去看書,不像他的弟弟那樣整天隻知道在外麵玩。”

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試中,景海鵬果然不負眾望、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山西省的一所重點中學——解州中學。

雖然已考入重點高中,但父母卻不願意使其到解州中學讀書。原因十分簡單,解州中學距離他家約有70裏,倘若景海鵬到解州中學學習,無疑就要住校,而以景家的條件,無論如何也負擔不起他在學校的一切夥食費用;倘若他在離家較近的安邑中學就讀,景海鵬每天不但不需任何夥食費用,反而還可自帶飯菜。

景海鵬時常這樣說道:“我的骨子裏有一股倔強,認準的事情就非做不可。”在報到的那天,父母均前往地裏幹活,而他卻二話不說,獨自背起行李,步行70多裏地來到解州中學。跨進解州中學的門檻之後,懂事的景海鵬從未向家裏要過一分錢的夥食費。在三年的學習生涯中,他的夥食均是自帶的饅頭、鹹菜加學校的熱水。

衛領超老師曾是教過景海鵬三年的化學老師,他曾這樣說道:“雖然景海鵬來自農村,化學基礎較為薄弱,但進入解州中學以後,每次上化學課,他都十分重視,上課時從沒有見其開過小差。即使在晚自習時期,他也總要把教材與作業中不清楚的地方逐一弄懂為止。”在高中時期,景海鵬每年均可獲得學校為優秀學生設立的獎學金。

在解州中學讀高三的時候,景海鵬毅然報考了飛行員。在不經意的一天,正在緊張備戰高考的景海鵬從同學那裏得知,保定航校要進城招一批飛行員。景海鵬立刻向班主任請假,說自己要去參加體檢報考空軍飛行員。對此,班主任堅決表示不同意,畢竟一直以來,景海鵬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完全可以在高考中考考取重點大學,因此,她再三對其叮囑不準去,專心致誌地備戰高考。

然而,景海鵬又一次“倔強”起來。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與班上的其他同學相伴前往參加體檢,而整個過程班主任卻全然不知,家裏人也皆不知曉。後來,又經過幾次嚴格選拔,景海鵬終於成為當年僅有的三名合格者之一。

每當憶起它的時候,母親王珍珍就會說道:“那天我和他爸爸正在棉花地裏幹農活,突然看到一個帶黑墨鏡的人朝我們招手,自己好不容易才認出是海鵬,心裏還不斷地埋怨,他不好好在學校學習,帶個墨鏡回家幹什麼……”後來,當景海鵬跑到地裏將自己被錄取為飛行員的消息告知其父母後,他們頓時才恍然大悟到:那副黑墨鏡是其參加完體檢最後一項散瞳後,醫院為保護體檢者的視力而發給他們的。

“在此以前,我們一點也不知道他報考的事情。”他的父親一高興,便扛著鋤頭說道:“走,回家去。”這時,母親王珍珍也由衷地說道:“海鵬成為飛行員後,我的心裏真是高興。”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於景海鵬來說,其窘迫的家庭環境,卻在無形中賦予著他特殊的成長經曆,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苦難的經曆不僅磨礪出他超強的韌性,還鑄就出他不斷攀高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