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校人道主義教育的原則
教師職業道德,是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規約著教師的個人行為,同時也對青少年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生活都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教師,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高校教師既要成為學術方麵的專家學者,又要成為培養和造就新型人才的行家裏手。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應當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的研究意義
研究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必須著眼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離開了這個大背景來探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隻會流於空談。基於此,我們以時代的變化為出發點,對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進行考察,必將會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深入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也迫切需要新的視野、新的角度。
(1)適應開放環境的需要作為社會職業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也必將受這種變化的深刻影響。這種變化,既為每一個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同時也提出了應予防範的問題。具體來說,一方麵需要強化高校教師對有利條件的利用和選擇,另一方麵需要增強高校教師能夠自覺地對不利條件排除和防範的能力。在機遇與挑戰同在的情況下,高校教師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複雜所迷,不為誘因所動,就必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內化為一種外在的良好行為來塑造大學生的靈魂,引導大學生養成高尚的行為習慣。因此,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研究,是適應改革開放環境的一個基本前提。
(2)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是以一定的物質為基礎,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調整。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水準為之服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保證,並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這必將激發廣大教師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永遠不能滿足自身現有的知識和技能。
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元經濟主體和利益主體。雖然各種利益主體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具體利益,反映在文化層麵上就呈現出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多元化的特征。
在這種多元價值的背景下,高校教師的價值觀和價值追求,也將呈現出多元的價值傾向。麵對各種不同的利益關係,高校教師必須提高自教自律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始終做到嚴於律己,敬業愛生、教書育人,正確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才能不被消極、落後的思想觀念所影響。
(3)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在本世紀,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項新內容。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地方,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而學生的成長是靠教師的成長來促成的。
教師隻有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的學習者,不斷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策略、行為等方麵,並加以改正,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對於高校教師來說,學習的目的不能僅局限於“教”,更不是為了獲取報酬和獎勵才加強自身的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不斷開拓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實現心靈的轉換,不斷開展創造自我。俗話說得好,“要想教會學生一杯水的知識,教師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知識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高校教師要想做到不被時代所淘汰,就必須成為一位終身學習的堅定者,通過連續不斷地學習認識自己、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才能與大學生一起共享知識海洋中的巨大財富,汲取發展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真諦。
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的主要過程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化,是指高校教師個人接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師這個特殊行業職業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觀念、規範等,並在實踐過程中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態度,變為自己的思想意識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內在力量來教育和影響大學生的一種思維和實踐過程。按照心理學家對人類道德的內化機製的研究成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探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