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從過程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形成的前提。由於服從行為不是人們自己真心願意行為的具體體現,而是外在壓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認識與情感上呈現出與他人意願的不一致性。
當人們的服從行為發生時,根據服從者內心是否發生衝突,我們把服從分為“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以及“口不服心服”等幾種類型;根據服從的對象不同,我們把服從分為“對人的服從”和“對規範的服從”等幾種情況。對於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來說,服從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對教師這個特殊群體的思想品德要求,無論是青年教師或是執教多年的老教師,都是一種必須遵循的行為規範。因此,廣大高校教師在教學教育實踐中,首先必須服從這一道德規範。它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師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要服從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按照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規範行事。
(2)認知過程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形成的基礎。高校教師隻有在服從其職業道德的過程中,才能夠逐漸地認清我們所服從的規範和行為本質,並將經濟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識、道德準則與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較,進行評比和判斷,最終才能夠認知和接納。
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教師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照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標準和要求,認真檢查自己,反複要求自己,經常查找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和缺點,從而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可以看出,認知的過程,就是檢查的過程,就是評判的過程以及接納的過程。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教師通過自我約束、自我控製和自我管理等途徑,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自身牢牢把握正確方向的能力,自覺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3)同化過程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形成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個體不是被迫而是自願地接受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觀點、意見、規範和要求等,使自己的態度和思想與經濟社會發展關於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教師個體職業道德的同化,經曆著一個由表及裏、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過程。被同化的高校教師個體起初並未意識到同化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優勢所在,隻是後來迫於外在壓力而不自覺地服從、認知以及模仿。
在這一過程中,同化速度開始的時候比較緩慢,但是被同化的高校教師個體一旦意識到自己所接受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優越於自身原來所具有的道德水準的時候,就會主動放棄自己原有的道德模式與道德意識,積極投入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和融合之中,最終加快自己的同化速度。
(4)內化過程這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形成的目標。高校教師個體通過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的服從、認知以及同化,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和道德素質。
在內化過程中,高校教師個體能夠從內心深處真正相信並接受經濟社會發展的觀點和要求,並將這些觀點和要求納入自己的價值體係,經過豐富和發展逐漸成為自己價值體係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對於每一位高校教師來說,要取得思想道德品德上的進步和提升,就必須完成思想道德規範和要求的內化過程。也就是說,高校教師必須用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教師道德去戰勝各種非社會主義的教師道德,自覺、嚴格地按照共產主義的道德要求原則和道德規範去剔除自己思想中落後的思想雜質,從而內化正確的道德原則及規範。
職業道德內化機製的加強措施
高校是當代大學生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培養“四有”新人的搖籃。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作用不可低估。
高校教師淵博的知識和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不僅可以增強說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覺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高校教師良好的道德素養,對於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