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校人道主義的教育思想
作為20世紀著名教育家、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霍姆林斯基以人道主義價值為基礎,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人道化的試驗,創造了獨樹一幟的人道主義教育教學體係。“全部的學校生活都應當滲透人道主義精神”,這不僅是蘇霍姆林斯基對自己教育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他所領導的整個帕夫雷什教育集體實施教育活動的真實寫照。帕夫雷什學校的全部教育教學工作體係依舊以培養人道主義價值、仁愛思想為目標,努力為每位學生個性的創造性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的特色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再三強調,每所學校都應當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習慣和自己的傳統。事實上,帕夫雷什學校始終保持著自己豐富而有益的傳統。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思維課,強調“最初的思維課不應當在教室裏、在黑板前進行,而應當在大自然中進行”。長期以來,老師們一直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帶孩子們走進自然,走進“藍天下的學校”。他們在每年的不同季節組織題目不同的、趣味十足的思維課,老師們還延續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選擇“通向兒童心靈的最好途徑”,即編、講故事來組織教學,在藍天白雲之下、綠草茵茵之中完成這些專題的課堂教學。
學生們也必須自己編寫一些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可以豐富低年級學生的詞彙,而且對於培養他們的優秀品德、發展學生的連貫性語言、訓練他們自主思考能力都大有益處。孩子們將自己一年內在自然界中搜集來的故事編入“帕夫雷什故事集”,並給這些引人人勝的故事配上圖畫,然後送交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紀念館。其中的一些優秀作品被選出來拍成短劇,與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孩子們的故事一起,在每年的5月31日(六一兒童節)和9月28號(蘇霍姆林斯基誕辰日)舉辦的全校故事節上演出,讓全校師生共同分享。低年級的教師會將故事集保留到畢業晚會,然後交給學生作紀念。
熱愛讀書,熱愛寫作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強調學生的語言培養,注重加強他們熱愛母語——烏克蘭民族語言的情感。他認為,語言素養是精神素養的一麵鏡子,他一貫主張:語言是深不見底的一眼水井,但是水井需要得到照料,以便讓母語的財富之源從孩子剛步入學校生活的時候就開始向孩子滲透;他認為,隻有當對人、對母親、對書、對母語的崇拜占據學校的主導地位的時候,學校才能成為真正的精神與文化策源地。
在培養讀書習慣方麵,帕夫雷什學校的“基洛夫格勒圖書博物館”起著重要作用,這裏搜集了許多帶有著作者親筆簽名的烏克蘭作家的作品。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寫道:“我們希望將現代烏克蘭作家所有最優秀的作品擺到書架上,以便使這個房間成為培養學生熱愛母語的一個小小的發源地。”
文學小組成員時常搜集有價值的材料。書在教育體係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蘇霍姆林斯基建議並要求教師多讀書,為此,班主任們舉辦了各種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專題活動日,如“書是知識的源泉”、“我最喜愛的書”、“不讀書者無知”等。
教師們還利用一切可能喚起學生喜愛詩歌、創作詩歌的情感,如開展“處女作”創作比賽,這樣的比賽已經成為一種傳統,還會將其中最好的學生們的作品編成詩集,並在學校報紙上,在區和州的報紙上發表。為有文學才能的孩子們提供發展空間的愛好有“源泉”文學室、文學對話、“處女作”和微型劇院等活動。
“家長學校”與時俱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家庭的直接參與,對學生的人道主義培養問題不可能完全解決。家庭在孩子的人道主義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年,蘇霍姆林斯基創辦了“家長學校”,幾乎所有帕夫雷什學校學生的家長都當過這所學校的聽眾。40多年來,帕夫雷什學校的家長學校始終堅持向家長進行教育學知識教育,並且還為5~6、7~8、9~11年級的學生家長分別開設三個速成班。
蘇霍姆林斯基為家長們製定了提高其家庭教育學素養、使其能在家中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體係,這一體係在如今的帕夫雷什學校中仍得以繼續,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更加完善。
學校非常注重針對那些不能保證對孩子進行必要教育的家庭開展工作。在有家長參與的情況下,組織“家庭相冊”、“我們成長為像父親一樣的強壯而勇敢的人”等不同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