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勞動教育在兒童早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培養孩子人道精神的關鍵因素在於安排孩子參與社會公益性的勞動,而且這種活動有必要從孩子早期成長階段就開始。“童年時期、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的勞動應當被學生視為首要的、高尚的道德責任,孩子的勞動鍛煉是實施道德教育的最為重要的內容成分,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了使這一信念進入到每一個家庭中,蘇霍姆林斯基安排“每一位跨人帕夫雷什學校的一年級學生都同他們的家人一起種下了母親果樹、父親果樹、祖母果樹和祖父果樹。孩子在整個學校期間都照顧自己種的樹,並興高采烈地將第一顆蘋果、第一串成熟的葡萄和親手栽種的玫瑰帶給媽媽做禮物”。就這樣,帕夫雷什學校的學生從入學就開始學習如何關心他人、關心家庭成員並給家人帶來快樂!
老師每年都會向一年級新生介紹學校,孩子們從老師深情的介紹中了解到,學校中哪些樹木是他們的祖父輩和父輩們栽下的,哪些是他們的兄長、學兄學姐種下的。在專注地聆聽的同時,他們開始明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勞動哲學。
學校裏有很多有趣的勞動傳統:孩子們種樹、編鳥籠、采摘……。學校周圍有一處花園,這個花園被蘇霍姆林斯基稱為母親花園,是孩子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他們用澆水、培土的辛苦換來鮮花的盛開。
每年春天,四年級學生要在學校播種經過挑選的麥種,並侍弄這些麥苗,直到秋天收獲時節。每年的8月末,學校要慶祝低年級學生的收獲節。學生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由這些麥子磨成的麵粉烤製麵包、餡餅,然後在校園裏慶祝收獲。節日的書桌上擺著大麵包、餡餅,以及學校果園中采摘的蘋果、鴨梨、李子、葡萄,還有蜂蜜。每當此時,孩子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無限的自豪和驕傲。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那樣:“在收獲節這天,勞動與美的統一被鮮明地展現出來。”
難忘的節日
按照傳統,人秋時節,學校還要慶祝鮮花節。低年級的學生漫步在童話般的鮮花世界中,他們識別秋季花草的種類、名稱,猜謎語,玩遊戲。通過舉辦鮮花節,孩子們了解了花的物種起源,以及它們的藥用特點,孩子們還能高興地聽到不少關於花的童話故事,參加問答遊戲,欣賞描寫鮮花的音樂,朗誦詩歌。鮮花作品比賽也是鮮花節活動項目之一。而鮮花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以花為主角的故事被編排成劇,由孩子們自己演出。
鮮花節在高年級舉辦的“秋天的鮮花舞會”中達到高潮:大廳中裝飾著五彩繽紛的鮮花,在柴科夫斯基美妙的“鮮花圓舞曲”伴奏下,在被鮮花淹沒的美麗秋色裏舞會開始,之後是鮮花舞蹈;還有非常有趣的“花瓣貼花”比賽;歌詠比賽……感情真摯的詩朗誦把人們帶入到詩的世界,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陶醉於其中不能自拔,要知道,鮮花舞會太美了——這裏彙聚了音樂美、舞蹈美、語言美、鮮花的自然美!
冬去春來,大地複蘇,萬物皆綠,充滿生機,夜鶯的歌唱也令人心曠神怡,學校在這時段要組織慶祝的節日是母親節。這個節日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及其誌同道合者創立的節日,它體現著教育家對母親的無尚崇拜。蘇霍姆林斯基斷言:不懂得熱愛自己母親的人,就不會熱愛自己的祖國;愛母親,就意味珍惜自己從降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所飲用的泉水的純潔度。人之所以作為人活著,之所以在別人眼裏也被視為人,是因為他一直都是自己母親的兒子。蘇霍姆林斯基正是用這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比喻,諄諄教誨著帕夫雷什人如何熱愛自己的母親,如何熱愛別人的母親,如何熱愛大家共同的母親——相國。年複一年,帕夫雷什學校的母親節一直被隆重慶祝著,帕夫雷什人的仁愛之心在蘇霍姆林斯基精神的激勵中不斷延續、深化。
眾所周知,在蘇霍姆林斯基這裏,人道主義教育思想從來不是抽象的大道理,也不隻是書本上的文字。把人道主義教育理念融會在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和課內外集體活動和勞動之中,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體係的最突出特點。
當教育科學力求解決一係列更為複雜問題的時候,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價值觀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深入研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著作,可以找到成功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和方法,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體係受到了各國教育工作者的關注。